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沉默。著名的“四分三十三秒”灵感来自佛教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6-09 23:09:30

Ready

中国的山水画会激起什么样的想象?佛学的禅宗会引发什么样的灵感?两样东西加起来,会创造什么样的音乐?

约翰·米尔顿·凯奇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战后前卫主义的领导大师,是电子音乐、机缘音乐、乐器延伸非标准使用的先锋,也是现代舞发展中的重要作曲家。总之,他就是专搞音乐的颠覆,极致的创新。

1952 年 8 月 29 日,凯奇发表了举世闻名的钢琴协奏曲《四分三十三秒》,首演在纽约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观众拿到节目单,看起来是三个乐章,凯奇作曲,大卫·都铎演奏。演奏一开始,钢琴师在掌声中走上舞台,向观众致意,然后在钢琴前坐定,打开琴盖,不动,三十秒,放下琴盖。第一乐章结束。

第二乐章开始,打开琴盖,完全静止不动,两分二十三秒,放下琴盖。第二乐章结束。

第三乐章开始,打开琴盖,完全静止不动,一分四十秒,放下琴盖。演奏完毕。

全曲四分三十三秒,所以曲名为《四分三十三秒》。第一乐章演奏时,观众静静不敢动,连呼吸声都听不见。第二乐章开始后,观众也开始疑惑,不安的情绪渐渐升起,有人交头接耳,有人喃喃抱怨。进入第三乐章,台下有人骚动,在还没有人搞清楚状况时,钢琴师向大家鞠躬,下台。这下终于有人开骂、抱怨、议论。这就是独一无二,震撼世界的《四分三十三秒》。这是在搞什么?

不是恶作剧,不是愚弄人,凯奇一直想创作一曲有关“寂静”的作品。他从1947年就有这个构想,经过多年的努力,中间有两次创作观念的大转弯。他还曾经把自己关在哈佛大学的录音室,想要“听见”寂静。原本预期听不见声音,但后来听见自己血液循环与神经之声,也许是耳鸣。最后他在中国山水画的“留白”和禅宗的启发下,完成了《四分三十三秒》。

凯奇的创作理念是:没有声音,那寂静就不存在,所以我们无法创作寂静。寂静与声音并非客观的二分,真正的寂静不是“听见”的,而是心灵的转换。如同风吹旗子飘,什么动?

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沉默。著名的“四分三十三秒”灵感来自佛教

一人答:“风动”,师父摇头。

一人答:“旗动”,师父不语。

一人答:“心动”,师父点头微笑。

懂了吧?这是禅宗精髓。凯奇说他不企图在混乱中理出秩序,也不是在创造中力求进步,是单纯要唤醒众生,回归我们当下的生命。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四分三十三秒》没有演奏,就是有演奏,无声就是有声。这是一曲开放心灵的音乐,松脱作曲家控制的意志,解放自我,无所表现而无所不表现的旷达。

作曲家凯奇创作出举世闻名的《四分三十三秒》,整首曲子没有使用任何音符

你现在知道这首曲子为什么有名了吧?这是有史以来最富争议性的作品,也是作曲家最骄傲的杰作。2004 年,英国BBC交响乐团演奏凯奇的《四分三十三秒》,每个乐章演奏时,乐团团员都举起他们手上的乐器,聚精会神而不动。偶尔听见台下的咳嗽声,肢体的移动声。当指挥放下指挥棒,转身面向观众,全场起立,用力鼓掌叫好。

有些创意,真的需要一点儿时间,才能够让人们接受、理解、体会。但凯奇说得好:“我必须完成,否则我就落后了,音乐就落后了!”

我买过《四分三十三秒》的 CD,放出来果然是三个乐章共四分三十三秒,一点儿声音都没有,音质超纯净,没有一点儿杂音。现在很方便,你可以在网上下载,只要九十九美分而已。除非你的播放器不好,否则保证毫无杂音。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