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与当代价值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6-13 14:05:17

Ready

说起佛教文化,首先要从“佛”字讲起。对汉语来讲,“佛”是一个外来词,是古印度梵文中的一个词汇,音译为“布达Buddha”,意即觉悟。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佛教的创始人只是一个人,一个具有超级智慧,彻底看清了宇宙人生真理的人,而不是一个神。众所周知,目前其他的几大宗教,没有一个与神没有关系。佛教虽然不排斥某种神的存在,但却在本质上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不是这个世界与善恶因果等宇宙真理的创始人、创造者,而只是发现者。宇宙真理是一种自然规律,它不是由谁创造的,世界更没有谁在创造。因为佛陀发现了宇宙深层次的自然规律,所以叫做“Buddha”——觉悟者。

佛教认为,万事万物的变化,无论现实生活的变化、工作的变化、家庭的变化、春夏秋冬的变化以及大自然的变化,都与任何鬼神没有关系。没有任何神灵或人在操纵这一切,其变化的操控者,来源于很多客观因素。其中既有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因素,也有我们看不见的因果,佛教称之为“缘起”和“缘灭”。“缘起”和“缘灭”,决定了世界的诞生、变化和毁灭。那什么是“缘起”和“缘灭”呢?

比如说,一朵花的诞生,需要有适当的温度、湿度、空间、时间。种子加上温度、湿度、空间、时间,就是它的缘。有了“缘”以后,就能在“缘”当中产生另一个结果。结果的产生与不断的延续与发展,也有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就叫做因果。在因缘具备以后,诞生了一个物质,就叫做“缘起”。当某些因缘不存在的时候,物质就会消失,这叫做“缘灭”。比如,如果没有温度、湿度、空间等等,花就不会生长。世间所有的东西,不管我们看得见看不见,都是由缘起和缘灭来决定。释迦牟尼佛发现了因果真理,并于两千五百多年前创立了“佛学”这门学科。

佛学

“佛学”,即一个觉悟的人创造的一门学说或学科,虽然其中包含了很多内容,但总体来讲,叫做佛学。

佛教

怎么理解“佛教”这两个字呢?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传讲了很多法。在释迦牟尼佛圆寂后第二年的夏天,他的弟子把佛陀的教诲、教言汇集成册,形成了一个体系非常完整的文化,就叫做佛教。其中的“教”,是指教言、教诲,也即佛陀的教育。之所以当代很多高僧说佛教不是宗教,其原因也在于此。

关于宗教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全世界公认的标准。我们说佛教不是宗教,是因为西方宗教认为,宗教信仰必须承认上帝的存在,一切都围绕在上帝的周围。但东方宗教,尤其是佛教根本不是这样认为的。所以,说佛教不是宗教是有道理的。关于佛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佛教——超级的心理学

首先,佛教是一门超级的心理学。因为它对人的精神层面,有很多的阐述、解释和方法。比如说,目前全世界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问题的日益普及。目前我们的唯一方法,就是用药物来控制。但心病还需心药治,用药物来控制精神上的问题,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法。其实,用佛教的方法,可以从本质上完全彻底地解决心理疾病。我想,今天在座的人当中,可能有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会或经历。

佛教把人的精神,分成了八个不同的层次。其中的前五个,叫做感知,也即通过感官而获得的感受或知觉。

我们一直都认为,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外面的物质;我们听到的声音,每一个人都会说它是物质。但科学发展到今天,却有一个出乎意料的,让我们根本想象不到的答案。

三百年前,西方哲学有一个著名的争论。在一个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动物的原始森林里,如果一棵树倒下去了,究竟有没有声音?我觉得,在座绝大多数人都会说“有”。

唯物论认为,应该有声音,无论是否有生命听到,声音原本存在。

但经验唯心主义却认为,此时没有声音。因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既然没有人感知,声音就不存在。当然,经验唯心主义的理由也不是很充分,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因为他们将最后一个关键问题,推到了上帝身上,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败笔。连上帝到底存不存在都没法证明,又如何用上帝来自圆其说呢?这一点荒谬又可笑。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一棵树倒下去的时候,并没有声音,而只是在空气中产生了压力,压力以波的方式在空气中传递,在到达我们的耳朵以后,振动了耳鼓膜,这些都只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而不是声音。空气的压力,是空气的不同形式。耳膜的振动,是耳膜的运动方式。真正的声音,是我们自己的感觉,这不是唯心主义的答案,也不是唯物主义的答案,而是科学的结论。

佛教认为,听到声音的,是耳识,也即通过耳朵产生的一种感受,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心。加上看到事物、闻到气味、尝到味道、接触到物品等等的五个主体,叫做五识。第六识,是具有分析、判断、思维能力的意识。第七识,最古老的印度佛教称之为“末那识”。其中的“末那”,是印度梵文音译。第八识,被唐朝的玄奘法师等译师翻译为藏识,因为它是所有精神最基层、最基本的次元。平时它不会活动,但在深度睡眠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都停止了工作,但藏识却不会停止。人的身体与亡人的尸体之间的差别,除了呼吸、心跳与血液循环以外,还有藏识的存在与否,所以人的身体不同于尸体。在深度的禅修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藏识的存在。

佛教在分析人的精神之后发现,精神的演变,也有一个自然规律。心理学讲了其中的一部分,但因为我们无法全面了解心的变化,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内在的精神压力与痛苦,且饱受折磨而不得解脱。但佛教却将个中路径诠释得了了分明。比如说,不开心、生气,是大家都会面临的情绪。一般人解决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一直闷下去,憋在心里,堵在心里,不释放出来,让它自己在肚子里化解。这样长期下去,就会罹患焦虑症和抑郁症;还有一种方法是发泄、释放出来,其结果,就是骂人、打人,危害他人。这两种方法,都弊端重重。给不良情绪找一个化解的通道,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问题。佛教提供的禅修,就是最好的疏通管道。无论你是有信仰还是没有信仰,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都可以修。因为禅修是调节精神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与信仰有关,也可以与信仰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借鉴、采纳并为我所用。

正因为佛教在剖析精神领域方面讲得非常透彻,心理学通常解决不了的问题,它也可以轻轻松松地解决,所以佛教算是一种超级的心理学。

佛教——哲学

佛教同时也是一门哲学。两千多年前的西方最古老的哲学,就在研究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并得出了各说不一的结论。而东方哲学也一直致力于如何做人,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做好人等人生哲理。从这个角度来讲,佛教也应该算是一门哲学。

佛教——科学

佛教同时也是一门科学。尤其是在微观世界方面,科学与佛教一直走在一起,尤其是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时候,佛学与物理学有着惊人的相似,很多地方已经完全重合。两三百年前被人们视为无稽之谈的佛教理论,已经成为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的最新科学结论。

几千年来,在西方哲学中,唯物和唯心始终保持着两军对垒、争执不休的局面,分得泾渭分明。直到目前,这些争论仍一直存在于学界。很多人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是唯心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虽然西方宗教主张唯心,但唯心和唯物只是西方宗教与哲学的分类,并不是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不是唯物就是唯心,不存在其他的可能。

那佛教到底是唯物还是唯心呢?它既不是唯物,又不是唯心。我曾经讲过,在我的书中也有过说明,如果必须要以类似于唯心、唯物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佛教,最适合的词汇,应该是唯幻。就像《金刚经》里面讲的幻觉,人生、世界,都是如梦如幻。

佛教如何看待精神和物质呢?很多人以前可能没有听说过,但精神和物质其实并不能分开,它是同一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

比如说,某个物质在某种情况下是气体,在另一种客观环境下,又可能变成固体;当某些因素发生改变,又可能变成液体。无论从液体到固体再到气体,然后又回归到液体,都是宏观世界中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

在微观世界中,物质的质量和能量之间,也在不断转换。当弥漫在空间中的能量密集度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突然间冒出点状的粒子,也即所谓的基本粒子。这时,能量就变成有质量的物质。莫名其妙间,这些粒子又会变成一种波或能量,科学称之为微观世界当中的波粒二象性。

佛教文化与当代价值

如果再往深度进发,我想,再过四五十年,科学一定会告诉我们,波和粒,液体、固体和气体之间的关系,最后也会落到精神和物质的维度。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东西成为了精神,在某种因素下,它又会变成一个物质。关于这一点,藏传佛教解释得非常清楚细致。物质和精神不能分开,就像液体的水变成固体的冰,我们不能说冰是水,但事实上,冰从来没有离开过水的本质一样。当一块砖头表现为砖头的时候,我们不能说砖头是我的精神,不能说楼房是我的心,但砖头仍然是精神的一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量子力学的问世,对佛教理论的弘扬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微观世界的诠释方面,现代物理学已经成为佛教非常得力的助手。

虽然在宏观世界方面,科学与佛教看似有一些冲突。但这些冲突的产生,源于释迦牟尼佛描述宏观世界时的文化背景。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释迦牟尼佛每次讲法,听众都五花八门,有君王、有大臣、有乞丐、有婆罗门、有普通老百姓,什么样的层次,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什么样的接受能力都有。释迦牟尼佛为了让他们接受佛教思想,只能在不破坏原有文化理念的情况下,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方式,让大众逐渐接受。事实就是这样,真实的东西往往很难被人接受,总是会遭受抵触与抗拒的命运,因为真实的东西太奇妙,太奇特,已经有悖于我们的常识与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佛陀没有办法讲实话。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佛经里面描述的宇宙,不是日心论,而是地心论——地球是中心,太阳围绕地球转。但不管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还是地球围绕太阳转都不重要,解决生老病死才是头等大事。如果一开始,就拿原有的、在心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开刀,世人就不会接受佛教理论,基于这一点,所以佛教与科学关于宏观世界的描述有所违背。

但佛教文化一直在寻找真理,其寻找真理的方法,也完全符合科学精神。比如说,佛教认为,判断、辨别佛经内容的真假对错,有三种方法。

首先,在描述普通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时,必须符合现实。如果它在阐述现实的时候违背了现实,佛教称之为“不了义”佛经,这是佛教的专用术语。“不了义”,意即虽然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但只能如此表述,而不能直接把真实赤裸裸地展示出来,因为大众不能接受。这种迂回的度化方式,佛教称之为“善巧方便”。而“了义”,则是把真实的东西全部揭示出来,没有任何保留。

第二,在描绘凡夫感官无法判断的比较隐蔽的事物时,必须符合逻辑。如果某部佛经的内容不符合逻辑,那也是“不了义”佛经,我们不能承认它的内容。

第三,在描述非常隐蔽的事物时,必须依靠佛陀的超级智慧。

非常隐蔽的标准包括:第一,我们的感官无法感知。第二,我们的逻辑无法证明。比如X光、红外线等不可见光,如果没有科学证据,两百年前的人既无法感知到不可见光,当时的逻辑也无法证明X光与红外线的存在,但它们仍然是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佛教不是用电子显微镜等仪器来判断,而只能依靠佛的智慧。因为在这个领域中,我们的感官无法判定,我们的逻辑也需要感官的证据,在感官提供不了证据的时候,逻辑也无济于事,这个时候只能借助于佛陀的超级智慧。

如果某部经典的描述符合上述三个标准,就可以说它是真实的“了义”经。反之,则是“不了义”经。佛教就是这样通过一层层的追逐与寻找,并越来越接近于真理。可以说,佛教追求真理的方法非常科学,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佛教文化是一门科学。

佛教——深度地认识自我

佛教的第四个特点,也是佛教本身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特点,那就是深度认识自我,深层次地了解自我。

目前人类大脑开发的程度,只有10%上下。当大脑全部开发以后,或许我们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最大的盲点,就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是这样,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自古以来,人们对此有各种各样的猜测、设想与解释,但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找到一个非常满意的答案。我们可以知道太阳系,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银河系以外的宇宙太空等很多的天文知识,却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我们自己到底是什么。唯有佛教,才非常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我们反观自照,认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就知道自己为什么有这么多烦恼。虽然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可以说是自古以来物质最丰富的时代。从物质生活的角度来说,已经发展得非常好。按理说,我们应该非常幸福,但实际情况却极为严峻。问题在哪里?虽然科学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关于身体结构、人体细胞等等的常识,但精神层面的探索却一直是一个空白。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苦恼,内在世界的种种动荡,目前的科学与哲学都没有一个完备的战略方案。唯有佛教,不但成功地解释了人的本性,而且也有成千上万的佛教修行人,以自己的经历、经验证实了这一切。当然,如果不修心、不打坐,大脑没有开发,只是一个门外汉,我们甚至会怀疑佛陀教诲的真实性,但通过禅的力量将大脑开发以后,我们将看到一个更深、更广、更清晰、更透彻的世界。不需要其他任何条件,只要愿意接受这种开发大脑、观照内在的心灵训练,每个人都有机会达到这样的境界。

禅宗有一句话很有道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不喝水,就永远不知道水的味道,无论怎么去评价、评论、形容它的酸甜苦辣,都只是抽象的概念。如果真的能开始这样的训练,将大脑在原有的基础上多开发5-10%,就会有一个很不错的结果。我完全相信这条路是对的!道路就在我们脚下,只要你,愿意去走!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佛教的自觉、自信、自强。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真正修心的内容,可以归纳为戒、定、慧——戒律、禅定、智慧。

佛教的自觉,就是佛教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是自觉自律,不是用法律、制度来控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都以因果为准绳,承认善恶因果的存在。因为善恶因果不是人为的制度,而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至少应该对这个自然规律有一些敬畏之心。你可以有宗教信仰,也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必须尊重这个自然规律。如果连敬畏感都没有,只要对自己有利,没有什么可做不可做的界限,胆大包天、肆意妄为,这叫做机会主义——只要结果,不管过程。

如果每个人都这样,社会如何和谐?人心如何平静?

佛教的自强,就是佛教的禅定。

从十八世纪英国爆发工业革命,直至现在的二百六十多年的发展中,人类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追求物质生活上面。这也可以理解,追求物质享受是人的本能,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拥有过我们今天所有的交通、通讯、计算机等便利,很多东西他们连做梦都梦不到,对人们来说,这一切具有太多的诱惑,放下一切去追逐,也是情理之中。但事与愿违的是,物质越发展,我们的内心反而越脆弱。

为什么今天每个人都如此浮躁、烦燥、急躁、狂躁?为什么每个人都这么焦虑甚至抑郁?因为我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所以我们的心才会如此糟糕!车子、房子、名声、权利、社会地位都有了,但就是感觉不到幸福。我们今天的奢侈品,已经不是过去讲的名车、名表、豪宅,今天真正的奢侈品,除了新鲜无毒的空气和水以外,就是幸福感和安全感。但因为我们没有接受心灵的训练,内心不够强大,所以我们既没有安全感,也没有幸福感。

我们的心不但不能安享现有的物质财富,反而受到这些物质的折磨,这都是因为我们不够强壮导致的。长期西方教育的影响,使人们极度崇尚自由。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想受父母的管教,不想受传统文化的约束,一心向往着西方的所谓“自由”。但自由也应该有一个尺度,如果每个人都自由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法律用来干什么?伦理道德又用来干什么?就像玩游戏必须尊重游戏规则一样,在某种程度上,社会人必须要有约束,要尊重因果规律与社会公德,否则就会乱套。过度的自由之后,必将是真正不可逆转的不自由!

释迦牟尼佛告诉迷茫的人们,我们可以拥有财富、名声、权力与社会地位,却不能仅仅拥有这些。追求物质没有错,但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忽略了心灵的提升,我们必将饱受这一恶果。如今,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像流行感冒一样厉害。到了二十一世纪,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只有物质是不行的,我们还需要一点精神上的东西。

因为没有精神上的训练,所以我们的内心非常脆弱。这时我们最需要什么?需要禅定。通过禅定把自己脆弱不堪的内心训练强壮,学会积极向上,知足少欲,这就是佛教的自强。

佛教的自信,就是佛教的智慧。

真正能够相信自己的力量时,也就是真正能开发大脑智慧的时候。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智慧和能力,所以自然没有自信。哪怕非常希望去做某件事情,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因为缺乏力量、缺乏智慧,大脑还没有开发。当我们的大脑开发以后,能力与智慧就会显发,相信自己的信念也会油然而生。这,就是佛教的自信。

微信公共号:qibadianbuluo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