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5日20点25分46秒,农历四月初五,时光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立夏。 立夏,意味着夏天将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气温越来越高。 从天文学上来看,立夏是夏天的开始;而从气候学来看,立夏还未到夏季。按现代气候学(平均气温)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根据这个标准,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能够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刚刚进入春季,更广大的国土面积上依然徘徊在盛春之中。而人们对夏天的感触,却又往往跟平均气温无关,最高气温所飙升到的“高度”,或许才是人们对春夏交替的心理标准。据气象部门预报,北方4日前后气温将升至近期最高点,并大面积刷新今年以来的气温新高,局部地区还将出现5月上旬少见的暖热。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5月5日,也就是立夏这一天,太原的气温将直冲31℃。当最高气温开始“奔三”的时候,便达到了一个入夏的心理指标吧。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生长旺季的一个重要节气。都说万物生长靠太阳,立夏时,太阳照射到地球的维度在北纬16度,白昼已经开始向北半球倾斜,日照时间明显增加。日照时间的增加,伴随而来的自然就是温度的明显升高,冷热交替现象增加,于是这段时间雷雨将增多。有了阳光雨露的滋润,自然界一切靠阳光生长的万物,便进入了生长旺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立夏有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远去的祭神祭灶活动 古代很多节日和其习俗都是来源于祭礼,当然“立夏”也不例外。古时,作为四时八节中的重要节气之一,立夏很受重视,在这一天,从朝廷到民间,都有许多祭祀活动。 立夏要祭祀的是掌管夏季的天神——祝融。《山海经》上说他:“兽身人面,乘二龙。”每年的立夏,天子都要到南郊七里之外去祭祀祝融,期望他能保佑整个夏季的平安。因为祝融是火神,所以前去祭祀的人们,要乘红车,骑赤马,穿朱衣,甚至腰间挂着的玉都要是红色。 中国历代各民族的祭祀活动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自古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君主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祭祖先和灶神。 祭天这种事情,老百姓是不能做的。但是立夏这天,民间有祭灶活动——祭祀灶神,相传祝融也是灶神,应该便与古代夏祭有很大关系。 你可能有疑问,祭灶不都是腊月二十三或者腊月二十四才举办吗? 其实不然,传统祭灶活动的时间在历史不同朝代经过一定的调整。 汉朝时,祭灶活动就在立夏这天。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立夏这天有两大活动,一是“祠特”,二是“祭灶”。《白虎通义》给出的理由:“夏祭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夏亦火王,长养万物。”盖因火神在这个时节正当值,自然,人们也就适时来表达敬仰之情了。 更早的时候并未说祭灶一定要在立夏这天进行。在《礼记·月令》中记载,夏季三个月里,即孟夏之月、仲夏之月、季夏之月都曾要举办单独的“祀灶”仪式,可见对火神的重视程度。 到了唐代,祭灶的重视程度下降,变成了合祀。据《唐六典·尚书礼部》记载,“春享则兼祭司命及户,夏享则兼祭灶。”到了宋朝时,又变得比较重视了,《宋史·吉礼志六》记载:“立夏祭灶于庙门之东,制肺于俎。” 一直到清初,官方都有立夏祭灶制度,清代顾张思所著的《土风录》中对祭灶的时间则记录为农历的六月四日及二十四日。清顾禄《清嘉录》中的“谢灶”则记录,苏州地区每年农历六月的“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比户祀司灶,谓之谢灶。”显然,这时祭灶还是夏天进行的祭祀活动。 祭灶这件事,历史上各朝各代的重视程度有差别,而且即便是同一个朝代,也无法做到整齐划一。相对于立夏祭灶,民间更愿意在腊月祭灶。从农业生产安排角度来说,祭灶放在农闲的冬天确实更为合理。 关于腊月祭灶,可能一直与夏季祭灶同时进行。不过在清代顾张思的记录中,腊月祭灶被称为“跳灶王”。根据其解释,腊月里的这项祭灶活动中,街头乞丐会装扮成钟馗、灶神的模样,到人家跳灶,以乞钱米,这种活动会从腊月初一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四,类似于古代大傩仪式一般。 立夏除了祭祀活动之外,还有一项福利活动,就是“颁冰”。明朝时,朝廷“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也是从立夏这天开始,街头开始卖“冷饮”,吃“冰棒”。“颁冰”这项福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温补贴”。古代发高温福利最初就是从立夏这天起,后来又从立夏移到了阴历六月“入伏”那天。估计也是跟着气温的变化,在做不断调整吧。 古时四月开始酿醋 立夏时节大多时候对应农历的四月上旬,在这个时候除了农耕生产十分繁忙,人们还要开始准备酿醋、做酱。东汉时期成书的《四民月令》中记载:“四月立夏后……可作酢。”又“五月五日……亦可作酢”。酢,就是醋。也就是说,过了立夏,可以开始做醋了。 在我省一些地方志的记载中,夏季做醋确实是古老的传统。每年的四月初八,山西的汾阳、孝义、临汾、襄陵等县都曾经有祭祀醋神的民间活动。省民俗学者聂元龙介绍,据清乾隆时期的《孝义县志》记载:“四月初八,具牲醴祭神。妇女作醋,谓为‘醋姑姑降祥日’。” 如今汾阳市三泉镇马晋全经营着一家老醋坊,关于醋姑姑的事情,他小时候听说过一点,“现在都是逢年过节时,作坊里才供奉一下,现在老作坊所剩无几,新工厂不怎么搞这一套了,觉得没用,人们就不重视了。以前老作坊的人注重文化,有一段时间说是迷信活动,就停止了。现在新醋坊、新观念,下一代都不知还有这么一说了。” 那么,一般什么季节酿醋比较好呢?东汉时就已认为夏天是最佳期,原因自然与天气和温度有关,发酵这项神奇的化学反应,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温度,是不能进行的,这也就是为何过去有四月初八祭醋姑的民俗活动的原因,从这一天开始,气温逐步升高,发酵活动也开始活跃起来了。“很早以前的作坊做工和农民种田一样,都是暖和了才开工,也是看天吃饭。古老的醋的做法,不是陈醋,民间叫老粞醋,采用的是液态发酵。那些候,红粞熬酱油,夏天就晒醋,做好了存放一整年都不坏。现在这东西工序太多,产量少,又贵,都快没人做了。但是味道是绝对的鲜美健康。”马晋全说。 四月初山西各地庙会众多 过去,在立夏之后的四月之初,山西各地有各种各样的庙会活动,大多跟四月初八的佛诞日有一定关系。 佛诞节多以香汤浴佛做法会,又称浴佛节,在山西尤以五台山最为隆重。吃豆结缘是四月初八日饮食文化的主要特色,浴佛节期间,寺院会举办撒豆结缘活动。后来这种佛教仪轨流传到民间,信佛之人会以豆计数念佛,煮熟供于佛前,并分食邻里亲友以结缘。习俗总是在不断的流传中发生着变化,后来民间多以此日始煮绿豆汤,作为消暑佳品。 佛诞圣会流传民间,在山西各地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庙会,如高平炎帝庙会、晋北恒山庙会、晋西北奶奶庙会、平定冠山庙会、寿阳天佛庙会、平遥双林寺庙会、灵石看神花会、乡宁柏山庙会、解州关帝庙会、垣曲古城庙会等等,都在四月初八,并伴有特色各异的庙会小吃。古应州民间有到娘娘庙许愿、送油食的风俗,人们这天要吃麻叶、凉粉之类的素食。晋中寿阳民间要用油柿子祭供老寿星,并作为糕点食用。文水县的初八日,则有“登西山龙王庙、祀献饮赏”的习俗。不过,到现依然保留的庙会也不多了。其中,最盛大和隆重的当数运城市每年四月初八的关帝庙会,至今依然年年举办。庙会上最受欢迎的就是油煿凉粉,现在更多人叫炒凉粉。其实“油煿”,是用油煎得很热,炒和煿是两种烹饪技法。 临汾乡宁地区则举办柏山庙会,又称油糕会。《乡宁县志》称,四月初八日,西关外义庙,四乡百姓各奉“关帝神驾”朝山,分为东、西、北三舍款待乡客,邻村的商贾会集十天。逢会期间,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山城,油糕摊多达四五十家。当地油糕为白面所制,与晋北地区的黍米面油糕有所不同。洪洞县浴佛节有“蒸枣糕、祭关帝”的习俗。 立夏开启养心之旅 传统日历,立夏为巳月,“巳者,起也,物至于此,毕尽而起也。”此月宜早起,感受天地之精气,令人寿长。饮食温软,护脾胃。勿大怒多欲,去胸中烦闷,养护心肺。 根据气象部门预报5月的6日至7日,各地气温会普遍明显回落,尤其是太原5日最高气温31℃,到7日就会降到19℃,降温迅速,冷热反差大。立夏时节,正是春夏之交,天气状况并不稳定,对人们的身体有一定影响。 在古人看来,气象更迭需要依照规律,循规、守常,要讲求“信”。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也就是,该热的时候就热,该冷的时候就冷。不当至而至,为“有余”,当至而未至,为“不足”。“不足”固然无益,“有余”同样为患。从本质上来说,天气便是因异而灾。比如春宜温而热,称为春行夏令,“有余”;夏宜热而温,称为夏行春令,“不足”。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体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既然是一个空间,内部就有气在流动。这个内部之气遇热就会上升,遇冷就会下降。当气温突然升高的时候,人体内部的气也会变热,密度变小,就会变轻,这样热气就会聚在最顶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突然升温的时候,人体之气也会随之上升,会聚在人体上半身,出现上实下虚的状态,气血都往上顶,血压肯定会突然升高,上半身的压力变大,尤其是头部的压力最大,如果头部血管柔韧性不好,气血往上冲的力量太强,常常会感觉头胀、头痛、头晕,胸背胀痛,两肩胀痛。 俗语有“立了夏,大躺下”的说法。立夏之后,天气渐渐燥热,气血易消耗,午饭之后,歇晌小睡,补充休息。 中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应”,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总体来说,夏季养心是当季养生的大方向。立夏时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养成晚睡早起的习惯,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增加午休。 古代没有空调设备,因此到了夏天,酷热难当时,心情就特别烦躁;现代人到了夏天,虽然有了电扇空调,但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也会心神不安,都是心受伤的表现。 与现在常说的心脏不同,中医的心包含的范围很广,包含中医对意识思维的认知。“心藏神”,其功能主导全身,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无论是太极还是瑜伽,除了动作指导,也都有修身养性、静心凝神的部分,本质上都是对中医“心”的调养。 初夏时节薄滋味 立夏以后,全国由南向北逐渐进入夏季,熬过了冬日的苦淡,大部分食物到达最佳品尝期,带着春夏独有的味道。以前没有大棚和催熟剂,万物跟着季节生长,人们也跟着季节吃时令食物,不仅得到最美味的口感,也能最大程度满足身体的需求,获得季节的馈赠。春夏是一年中阳气生发、壮大,最充满生命力的季节,此时的食物也最具“生命力”,最宜品尝,食养身体。这些时令的美味,不用刻意追随食物,只需跟着当地的时节进行替换就可以。这个节令中美味多汁的水果有:草莓、桑葚、枇杷、樱桃、杨梅、菠萝等,尽可以满足人们的身体需求。 中医建议,薄滋味是初夏最重要的饮食经,多品尝食物天然的味道,少吃些大鱼大肉、避免食用过多的油炸、红烧的食物。同时立夏心火渐旺,易出现口燥咽干、心中烦躁、手足心热的情况,饮食宜清淡,特别是多风燥火的北方要少用各类辛辣调料,以防助火伤阴。另外,夏季刚开始,还不必吃太多的苦味降火,苦瓜、苦丁茶、莲子芯,最好只在有舌尖发红,有心火的时候适量吃一点。平常可以多吃些蔬菜和清心火的食物即可。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