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百处古迹中的77处:新安县藏王菩萨亭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11 20:16:35

Ready

作者按:

历史文化遗址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如果要选择历史文化遗址能够代表中国的城市,我首选洛阳,这是一座古韵悠悠、底蕴厚重的历史古城,有5000千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城市史、1500年的建都史。作为黄河文明的摇篮、河洛文化的源头,古代东方城市的坐标,洛阳开启了第一扇华夏文明之门。

人们常说,“一部洛阳文化史,半部中华文明史!”行走在河洛大地,不经意用脚踢起一块砖头瓦片,都有可能代表着一段历史,蕴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难怪司马光曾由衷地感叹:“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保护一条巷、珍视一座城,有一方屋檐安居乐业,有一片“乡愁”立根立本,这是当代国人的梦想。作为一个河洛文化的爱好者,本人到洛阳工作后,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和研究河洛文化。现特整理出散落于田间地头、藏匿于街头巷尾或鲜为人知的洛阳历史100个遗址系列,以期为洛阳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助一臂之力。今天推出洛阳100个历史遗址系列之七十七:新安县地藏王菩萨阁

新安县地藏王菩萨阁

  地藏王菩萨阁,坐落在新安县仓头镇养士村一东西通道的石门洞上。

该阁坐东向西,硬山式砖木结构,面积25平方米。据《洛阳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洛阳市文物局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记载,地藏王菩萨阁为清代建筑。

  按照《简明宗教辞典》(赵匡为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介绍,菩萨意译为“觉有情”,即“上求菩提,下化有情”的人。原为释迦牟尼修行尚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泛称大乘思想的实行者。地藏是中国佛教尊为的四大菩萨之一。佛经说其曾受释迦之嘱,于佛灭至弥勒出现之前,现身六道,救度天上以至地狱一切众生。人们认为其像大地一样,含藏着无量善根种子,因此称地藏王。

地藏王菩萨阁所在的养士村,位于新安县城东北25公里,总面积6平方公里,是一个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的乡村。《新安县志•乡镇》(新安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附:地名考,提供了养士村的来龙去脉,称“古为牛羊集市,名羊市。明万历间建敬爱寺,因村处寺之阳,改名阳寺。本世纪30年代,废寺办学,培养不少有识之士,故又改名养士。”

养士村地处交通要道。据村中留存的清代《铺街碑记》记载:“新邑阳寺镇,东至洛、偃、巩、孟,西至北冶、狂口,旬车马之要道也。”遥想当年,养士村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十分红火和热闹。

历史上,养士村曾有大小庙宇十六座。敬爱寺在北养士西南,鼎盛时期拥有佛殿48间,占地9亩,殿宇高耸,富丽堂皇。村东有龙王庙、三官庙,村西有老母堂、山神庙,村南有奶奶庙、汤王庙,村北有亡神庙、瘟神庙等;另外还存有一些古树名木、明清老宅,香火兴盛,底蕴深厚。而村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即是地藏王菩萨阁。

   关于地藏王菩萨阁的始建时间,养士村史和当地传说都认为是汉代。传说在修筑函谷关至黄河一线防御工事时,朝廷曾派一队人马驻守在养士村内。当时的官兵及其家眷大多信奉佛教,便在修建的哨楼里塑立地藏王菩萨像,由此人们便把哨楼称作菩萨阁。唐朝初期,曾对已经破旧的菩萨阁进行过修缮,“安史之乱”中,菩萨阁惨遭战火烧毁。

据菩萨阁现存的碑文记载,目前看到的地藏王菩萨阁重修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建筑为上下两层,下层为拱桥式,三丈见方,高约两丈,墙体用重约几百斤的红色石头砌成。拱桥宽约四米,高六米,用白砂岩垒砌。顶上四周有高约一米的蓝砖花墙,平台中间面西有小房三间,高丈余,屋内靠左树碑一座,上书皇清“重修地藏王菩萨阁碑”,南面有门可拾阶而上。

地藏王菩萨阁整体建筑显得古朴凝重,饱经风霜,因年久失修,阁楼顶盖坍塌严重。

(本文参阅和使用了于春斌老师的资料和图片,在此表示感谢!)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