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佛教的主要流派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09 01:03:41

Ready

印度佛教在部派佛教时期,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最初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以后又从这“根本二部”中分裂出枝末部派,包括十八部(一说二十部)。其中从上座部分出的说一切有部影响最大,以后又从此部分出犊子、法上、密林山等部。其学说以阿毗达磨为立论依据,把世间一切现象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类,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并以“六因说”来解释因缘关系,发展了原始佛教的缘起观。其基本理论典籍为迦旃延子所著的《阿毗昙八犍度论》。

部派佛教中最晚出的一派是经量派,又称说转部、说经部,强调在佛教三藏中,应该以经而不以律、论为正量或正确的认识根据,因而得名。此部渊源于说一切有部的譬喻师,创导者为鸠摩罗多。其学说与说一切有部不同,认为现在实有,过去、未来无体。这显然是在接受大众部的影响,批判说一切有部的过程中形成的观点。经量部坚持原始佛教中的无我论,承认业报轮回的随界论,宣扬充满哲学概念的原子论。并在刹那灭论基础上建立起物心二元论。其基本学说理论载于世亲所著《俱舍论》。

中国传统称为空宗的,是印度大乘佛教主要派别之一的中观派,因为宣扬龙树的中道而得名。公元二至三世纪,龙树和他的弟子提婆最早提出了中观理论,但直至六世纪才形成一个学派。中观派发挥了大乘初期《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在最高真理(真谛)空之外,还应承认相对真理(俗谛);作为最高修持境界的涅槃和现实世界中在本性上是没有差别的,一旦消灭了无明,便达到了涅槃。六世纪,佛护著《中论注》,清辨著《般若灯论释》,都标榜弘扬龙树和提婆的中观,但对空性的认识和论证方法却不同。因此中观派又分为应成派(归谬论证派)和自续派(独立论证派)。到了七至八世纪以后,密教盛行,大乘两个学派开始融合,形成中观瑜珈行派。

中国传统称为有宗的,是印度大乘佛教主要派别之一瑜珈行派。因强调瑜珈的修行方法而得名。据说瑜珈行派的祖师是弥勒,并假托弥勒菩萨所说著有不少经籍。此派理论奠基者为无著和世亲。继承世亲学说的,亲胜和火辨两家称无相唯识派,陈那称有相唯识派。瑜珈行派提出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精神的总体——“识”转变显现出来的,并对认识的职能和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瑜珈行派把一切众生分为五种姓:声闻乘种姓可修证为阿罗汉果,缘觉乘种姓可修证为辟支佛,如来乘种姓可修证为如来佛,不定种姓所修的证果很不定,无种姓因为只具有漏种子,要受业报轮回的限制,所以不能修成阿罗汉或菩萨。至密教盛行后,逐渐与中观派接近而合为一体。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