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中观派理论)
继续讲中观派,中观派就要驳斥有部的理论,中观派认为有部的这个存在论模型完全错了,有部认为现象世界是虚幻,法体是实有,而中观派把这个说法翻了个儿,认为现象世界才是真正存在的世界。所谓的法体不过是人脑子里的概念而已,都是虚假的。
中观派认为人脑子里虚构的除了法体,还虚构了很多东西,有哪些东西是虚构的呢?可以这么说,一切概念都是虚构出来的。比如橘子这个概念,橘子只是个名字而已,这个名字是随意起的。用庄子的话说,天下一指,万物一马。我叫这个东西橘子也好,苹果也好,都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是很随意的。有一些概念是以现实为参考构造出来的,比如橘子,你还能用橘子这个概念指称现实中的东西。而还有一些概念是人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凭空构造出来的,比如印度教的大梵,慧远的法性,道家的道,这些词儿指的都是规定世界的那么个东西。但是这个世界真的需要一个规定者吗?也许根本就没有一个规定者。如果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一个规定者,那这些词指的又是什么呢?这些词可能根本不指向任何一个东西,就是纯虚构的。
但是咱们讲哲学的话,还总乐意讲这些东西。所以学哲学的话,咱们遇到一个概念,你要做的就是理解这个概念,你不要总是琢磨这个概念到底指的是什么,你要总纠结在这个问题上,那你永远也学不好哲学。它就是一个理论上的虚构,你可以用它来理解现实世界,但他自己就是个纯理论。
但是从古至今,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些概念是虚构的,而把它们当作真实的存在,还把概念当作现实存在的本体、本质、自性。比如有橘子这个概念,他们就认为是先有橘子这个本质,然后以橘子这个本质为模板,现实中的橘子才产生。
无论现实中的橘子如何生灭变化,橘子的本质是常一自在的、永恒不变的,它就是现实中橘子的理。它在逻辑上是在前面的,要先有理,然后才有现实中的橘子。要先有大梵、有道、有法性,然后才有现实中的整个世界。他们认为概念是本质是自性、是先有的,然后现实世界是后有的,就完全搞反了。
说一下自性这个概念。自性这个概念有点复杂,在有部的时候它指法体,但是在大乘佛教里,它主要指常一自在的、永恒不变的本质。今后咱们再说自性这个词儿,它都指本质,这个大家注意一下。
然后中观派他就是要告诉你,你所构建的这些个本质自性,不过都是虚构的理论。比如之前讲过,中论里有一个著名的三是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由众缘和合所生起的法,这个法指的就是现象世界里的诸法,我说他们的自性都是空,这个自性指的就是本质。这些自性其实都是假名,就是假的名字,这就是中道的意思。自性这个东西不仅在存在上是虚假的,在价值上它也是人们受苦的根源。人为什么会受苦?因为你有业力,因为你做错事。人为什么会做错事呢?因为你有贪、嗔、痴,你晕晕乎乎的被这些染污的东西控制,所以才会做错事。那人为什么会有贪、嗔、痴呢?这个问题就深奥了,中观派就说是因为你脑子里的判断思维分别,简单的说就是胡思乱想,因为受各种错误观念的支配,所以才有贪、嗔、痴。比如说这个嗔,人生气,很多时候都是自己觉得自己应该生气,所以你才生气的。别人无意也好,有意也罢,总之说了一句什么,你以这句话为基础,就开始想,他是不是在骂我?是不是在欺负我?是不是在侮辱我?如果是的话,我该不该生气?想了半天,最后才开始生气的,这就是思想的力量。那你的这些判断、思维,分别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龙树菩萨告诉你,就是因为你把语言当真,语言不过是虚构的戏论,都是人编出来的,编出来之后就执为实有,在此基础上思维分别,然后产生贪、嗔、痴,然后造业,最后受苦。
所以一切的根源就是虚妄的这些个戏论。以上这些话可能比较抽象,大家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再用大家可能比较好理解的话重新说一遍。
平时咱们总说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呢,其实就是一堆观念,世界应该是什么样?我的人生应该追求什么?人与人之间接触应该符合什么规则?就各种的观念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你的观念之网,然后你透过这个观念之网来观察世界,符合你观念的你就接受,不符合的,你就无视,甚至排斥、愤怒。这就是对自己的观念太执着了,整个人都被这个观念之网控制的死死的。这张观念之网就是佛教讲的虚妄分别,它是你产生各种情绪,做出各种行为的基础。所以要解决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就要从根本上先解决观念问题。而要解决观念问题,你首先要知道这些观念都是你自己造的,是可以改变的,你不要把观念执为实有。
中观派的理论很大一部分的内容就是教你如何破除观念实有,破除系论。比如龙树菩萨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叫做《中论》,里边就是破各种的名相戏论,龙树菩萨破的都是那些最根本的名相,比如本体现象,原因结果,运动静止,长短,主体客体等等。包括咱们之前介绍的八不中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生灭、常断,相同不同,来去,这些概念,都被破掉了,具体怎么破的之前都讲过,就不重复了。
能认识到这些概念都是假的,不执为实有,这就是般若智慧。大乘佛教除了修智慧之外,还要修慈悲心,智慧与慈悲是大乘佛教的两条腿,两大科目,当你把这两个科目都修行完满之后,你就可以niepan成fo了。
接下来咱们讲一下中观派对niepan的看法。niepan就是解脱,大概来说有四种,有余依niepan,无余依niepan,自性niepan,无住niepan。依次说一下,有余依、无余依,这俩是小乘佛教的niepan,有余依就是烦恼断尽之后,还有一个物质的身体存在,无意义就是物质身体也灭了,达到彻底的解脱寂mie。到了大乘佛教提出自性niepan,自性niepan就是从自性上来说,众生其实都是空的,众生其实都是没有实体的,没有我的,而空的,没有实体的,无我的就是无染的,寂静的。所以众生从本性上来说就是niepan的,这就是自性niepan。这句话里讲了,说无自性的就是无染清净的。这个不是逻辑推论,这个不是理论,而是现实的一个感受。
大家是觉得这块不好理解,可以试着这么想,如果我本身都不存在了,那我的烦恼怎么可能存在呢?我自己都不存在了,那生活中的那些烦心事儿还能存在吗?
大家好好琢磨一下。
总之,甭管你是六dao众生还是fo菩萨,你有烦恼也好,没烦恼也罢,你的自性都是空,这种空的状态就是niepan的状态。
咱们再看一段般若经的原文:“一切法皆无自性,无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无愿故无生,无生故无灭,是故诸法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相常尔。”《大般若经·严净佛土品》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无自性所以叫空,空所以叫无相。无相就是不执著于表相。因为无相,所以没有愿求造作,没有愿求造作所以没有生,没有生所以没有灭。因此诸法本来就是寂静的。他们的自性本来就是niepan的,无论有没有fo,无论你是fo还是众生,你的法相恒常如此,然后无住niepan。虽然众生本性清净,本来就是niepan,但是在没有成佛以前,你是无法正确认识这个自性的。所以虽然你有自性niepan,但你还是会被无明遮蔽。一旦当你破除无明、破除遮蔽,能正确认识诸法实相了,这时就可以说你获得了无住niepan。
凡夫有分别戏论,不能正确认识世界,无住niepan就是去除分别戏论,能够正确认识世界。
什么是无住呢?就是当你真正认识到一切法自性本空、如梦如幻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执着于任何法了,这种不执着就是无住。无住niepan于一切法不住。在这一切法之中,佛家尤其强调,于世间生死与出世间niepan不能执着,这里的niepan指的是小乘的niepan。
佛菩萨亲证般若之后,直观到生死niepan无二无别,皆不可得。
因此对生死niepan皆无执着,远离造作与寂静二边,而入无住niepan。
轮回与寂灭,只是表相,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慈悲与智慧。你要纠结于灭轮回苦,得寂灭乐,那你这个只是小乘的境界,不是大乘的境界。菩萨以甚深之空义,如实了知生死,于生死轮回之中,既不执着也不厌离,同样也如实了知niepan,于其中既不畏怖也不疾趋,菩萨唯以智悲,双运之无住niepan。以慈悲为本怀,于生死世间上求佛dao、下化众生,这才是大乘佛教追求的圆满境界。
中观派的理论就说这么多,下一章节讲僧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