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中的“大乘”和“小乘”分别指的是什么呢?
由于历史的悠远,以及人心的各种欲念,关于佛学的时间概念,存在很多的学术分歧。为了方便起见,在这里笔者只简单说西元前某某“世纪”,而不说具体某某“年份”。
为什么要说时间概念?因为要想知道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由来,脑海里就得有一定的时间概念。
佛教大致上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标志是世尊成道。
印度佛教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当然,这里也是有巨大的争议的,有的学者认为七个,有的学者认为四个,五个。
对于笔者而言,中国人传统划分历史时期,通常离不开“三”这个字,故而,笔者的倾向是将其历史时期划分为三个,方便记忆。
印度佛教的第一阶段是“原始阶段”,其历史时期大致可以归纳为公元前5世纪左右至公元前3世纪。
这一阶段,特别是世尊对佛的解读,佛法还是比较朴素的,其目的在于探讨一个根本问题,即“如何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印度佛教的第二阶段是“部派阶段”,也是后来大乘佛教口中的“小乘佛教”。历史时期大致可以归纳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
在这一阶段,由于地域的原因,不同的部派对于佛学的解读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也衍生出了众多理论。这一阶段,佛学重在理论研究。
印度佛教的第三阶段即是“大乘阶段”,其历史时期大致可以归纳为公元1世纪至公元1203年。公元1203年,伊斯兰人入侵印度,烧毁当时最大的佛寺超行寺,宣告佛教在古印度灭亡。
大乘阶段最根本的原动力在于解决小乘佛教一直发展繁杂理论的缺陷,宣传菩萨思想,不单单要“自渡”,还要“渡人”,也即在实践中求真知。当然,即便是大乘阶段,也是可以细分三个阶段,即“前期”、“中期”和“后期”。这里不做过多讲述。
印度佛教的发展阶段,很像我国易学的发展。
在早期的时候,易学重在解释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又将会怎么发展,阐述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即“天人合一”。
而后,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皆对易经从学术上分别进行了深刻解读,拓展了其学术研究价值。
再往后,从汉代开始,易学开始由理论研究,渐渐开始密切联系实践,相学、风水学、命理学皆蓬勃发展。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易学从没有被中断过,这是祖先给后人的阴德。就像宋代陆游所说,“易经独不遭秦火,字字皆如见圣人”。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哲学呢?
笔者一直相信“哲学以无用为大用”,它看起来是最没有用处的学问,但是最没用,往往就是大用。
2020.7.28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