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6 23:20:11来源:互联网小编
道家最精华的文化思想出自《道德经》,佛家最精华的文化思想出自《心经》,这两部经书都蕴藏着无上的人生智慧,流传至今二千多年,深深影响着无数人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关与心经和道德经谁的实用价值更高一筹呢?且看小编一一祥解。
但凡对佛教有所了解之人,皆知《心经》乃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心经》全文言词简练,短短二百多字,却蕴藏着宇宙与人类万物的真相,是一部能直指人心到达顿悟通达的境界,是一部自我修心与修行的经书。
心经中说的五蕴和六根就是对于人心的完整解析,其中对人心的描述就是五蕴皆空,五蕴分别指的是我们人所能看到的,有思想的,有创造力与活动行为,有身体上的知觉和精神上的知觉,还有识别是非善恶好坏的灵性。
六根不净而生五蕴,五蕴无明而生人性,人性之限则生世间万象,心经中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皆空,这个空指的是空性,并不是虚无的意思,空指的是原始本性。
这种空性它并不属于任何一种形态,本性却是万能的,能生发万有之性与万有之形态,而人性只是原始本性生发出来的其中一种形态而已,这个空讲的是宇宙本源,万物的本源,一切都是始源于它而来。
而人性因为六根的阻碍与限制,人就被困于世间的万物万象的包围中,活在了一个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有限空间,当人被万物万象所限制,那么精神也会被限制,人的物质能量和精神能量统称为我执欲望,佛家指的就是执念。
为什么称之为执念呢,试想一下,我们的本性是万能性无限的一种存在,而人性却是单一形态的生物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本性却被圈限在人性的空间里,执迷与沉迷在人世而不能自拔,因此本性被障碍了,不是活在原本的万能本性空间里,活错了方向,一切都行偏了,那么我们的本心在经历无常的人世法则下,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苦难与挫折,说白了就是一个苦。
心经中说要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说的就是人已经自困于人性思维空间,所作所为皆会进入无常的执念,执念若不能破除不能化解,苦难就会如影随影伴你左右,更可怕的是还会永不停歇的轮转,化解人生之终苦,就是佛家终极思想,佛家是以心观物,照见一切真相。
对于《道德经》它是我中华思想文化最顶极的一本人生智慧奇书,其影响力之高更是无任何经书可以与其抗衡,上至王候将相或成功人士,下至三百六十行行行领域的人无不都是深深受到大道思想的影响而受用无穷,很多人认为道家思想是出世的,其实是大错特错的,大道思想完全是教化众生积极入世而行,有一句话说的好,小修在深山,大修则在世间的生活中,真正归隐山林修行的人,是占极少数的,而真正在世间生活的人才是绝大多数的,因此大道思想没有局限,适合每一个行业领域的人。
还细分了天地万物变化的这种行为皆由一种原始德性所生发而来的,这种原始德性就是大道的自然之性,分为上德,中德,下德,就像一种能量一样会显相在万事万物之中,人分三六九等,高低贵贱,都乃德性的量所高低等级差异不同而形成的。
老子这位圣贤多次在道德经中指导我们后世人之提升品德,要向天地与水和圣人的品德去学习,由德行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皆能入道,习武之人能以武入道,打球之人能以球入道,任何领域都是修行的最佳道场,都能入道,所谓入道就是打开心灵德行之门,回归大道本源,达到清静无为,自在安宁的无上境界。
道不可道,道在每个人的足下,每天都在德行而为,那么德行是否合乎良心而为呢,良心不安则心浮气躁,悔恨自责与愧疚,若德行合乎良心而为则心安理得,正气浩然,无有恐怖无有困惑,一切都能坦然自在,这份心灵的自在就是一个真正的得道者。
总结:
对此大家有不同看法嘛?别忘了发表留言哦!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应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