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其他宗教甚至普通人都能修禅定,差别在哪里?
文/刘立夫
“禅”本质上是一种心灵控制的技巧。它不是佛教的专利,存在于其他的宗教、甚至世俗的文化中,比如说“瑜伽”、“气功”之类。在中国本土的文化系统中,像老子的“抱一”、庄子的“心斋”也是广义的“禅”。《礼记·大学》中有“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之语,其中的“止”或“定”就是“儒家的禅”,被当时佛教的翻译家们当成了梵文“禅(那)”的对应词,或意译为“静虑”,甚至音意结合,译成了“禅定”。
在佛教传到中国以前,汉语里就有“禅”这个字,有“封禅”、“禅位”、“更替”等意思,读音为shan,而不是chan。胡适曾写了一篇关于禅宗的文章说,花和尚鲁智深用的那个武器“禅杖”,他小时候读作“dan”,以为读错了,后来发现没有错。大概这个音与梵文有关。无论如何,“禅”是佛教的“三学”之一,与汉语本有的意思差距很大。
印度佛教的禅极为繁琐,要而言之,则不出“小乘禅”、“大乘禅”二类。佛教中所谓的“小乘禅”、“大乘禅”,只是相对的说法,而禅修的基础,就是小乘禅中的“四禅八定”。按佛教的说法,“欲界”的人心很乱,根本无法入定,只有进入“色界”、“无色界”才算是定。所以,儒家《大学》中的止、定、静、虑,都属于欲界的普通定,层次是很低的。真正的定,从“初禅”算起,依次为“二禅”、“三禅”、“四禅”。大略而言,初禅是脱离了欲界烦恼之后的“离生喜乐”。二禅是“圣默然定”,即无言的平静与欢喜。三禅是“离喜妙乐”,连欢喜的心也没有了。四禅是一念清净、不苦不乐的“不动定”,进而引发种种“神通”。
以上四禅还只是“色界”中的禅,更一步的才是“无色界”四种禅,包括“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合称八定。这四种定普通的人就只能如聋如哑,无法想象了。大致地说,空无边处定是“空掉”色、受、想、行、识种种感知,远离了物与欲,但受、想、行、识的“心”还在。识无边处定是抛弃“空”想,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剩下细微的念头。然后进入无所有处定,即对细微的念头都生讨厌之心,一切皆无分别。最后是非想非非想处定,连无分别的想法都没有了,既没有想,也没有无想。简单的总结: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是“识想”,无所有处定只有“微细的想”,非想非非想处定则无一切意识的作用。按照唯识学的理论,前面的几种定还是前“六识”的作用,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定,已经进入第七识“末那识”的境域。
四禅八定是最基本的禅,佛教和外道都可以修,所以是“共法”。大乘禅则是小乘禅的发展,被认为是一种“不共法”,因为大乘禅的发心和见地与小乘不同。大乘是“菩萨道”,发愿度众;小乘是“罗汉道”,远离俗尘,所以在格局上差别很大。所谓的“五乘佛教”,从根本上讲,还是大乘和小乘的区别。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其中,人乘修“三皈五戒”、出离“三途四趣”而生人道;天乘依“四禅八定”而生天界;声闻乘依“四谛”法而越“三界”,至“有余涅槃”而成罗汉;缘觉乘依“十二因缘”法而越“三界”,至“无余涅檗”而成辟支佛;菩萨乘依“六度”法至无上菩提。这五种教法,人、天乘为世间法,声闻、缘觉乘为出世间法,菩萨乘为世出世间法。前四种是小乘,后一种是大乘,因为发心、见地不同而产生种种禅修的方法。
在对禅的分类研究中,唐朝的宗密最有代表性。他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认为无论是哪一乘的人,都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但是,禅有深浅、级别之不同。宗密说:
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达摩未到,古来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八定,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前之诸禅行相。唯达摩所传者,顿同佛体,迥异诸门。[1]
宗密将各种禅法分成五类,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外道禅是佛教以外其他宗教的禅,修者动机不纯,只求“神通”或名闻利养之类的好处,属于邪法。凡夫禅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修的禅,这类人信因果,但修禅的动机与外道一样,也是发心不正。小乘禅是破“我执”的禅,大乘禅是破“我法二执”的禅。这四种禅的差别,仅在于对色、空的觉悟不同。而最上乘禅则属于达摩所传的“自性本来清净禅”,也称“如来禅”、“一行三昧”、“真如三昧”,是最高级别的禅。宗密同时指出,在达摩到中国之前,历代僧人所修,都没有离开“四禅八定”的范围,即使天台宗号称“圆教”,修持“三止三观”,也仍然讲究次第程序,唯独慧能一系的南宗禅倡导“顿悟成佛”,迥异其他各家。宗密的这个分析,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佛教中的各种禅定法门,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1] 《大正藏》第48册,399页上、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