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寺傣语称为“奘相”,意为宝石寺,缘何得名就不清楚,而菩提寺一名得名则有其根源:那是1940年中国佛教协会等慈大法师到芒市奘相寺讲经时,一进山门见门前有株菩提树,遂提议以树为该寺名,以便让其他民族也方便记称此寺,久而久之,除当地傣族还称其为“奘相寺”外,其他民族和外地游客都只知道该寺为“菩提寺”了。
菩提寺位于芒市菩提街中段西侧,始建于清康熙末年,毁于兵燹,嘉庆16年重建(1811年),此后该寺几经毁坏,1945年滇西抗战胜利后又重建;1948年再度失火烧毁,1953年重建时改为落地式建筑;1956年为迎接佛牙大摆,由政府拨款重修时将大殿改建为干栏式结构;“文革”期间又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寺内佛象及陈设被毁,1982年修茸。该寺占地面积3839.1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580.85平方米,坐西向东,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基座为干栏式结构,屋架为抬梁式木结构,系三重檐歇山顶。该寺融汉、傣建筑艺术风格为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建筑工艺研究价值。1989年公布为德宏州文保单位。2003年12月公布为云南省文保单位。该寺以四周院墙及大门内为保护范围,四周院墙及大门向外延伸15米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菩提寺第四期大门恢复重建
菩提寺与众多的小乘佛教“奘寺”风格迥异,又与内地汉族大乘佛教的佛寺不同。一般的傣族小乘佛教“奘房”(佛寺)大抵为方形独间干栏式木结构,菩提寺却在主房两侧各增一偏厦,犹如两翼紧衔主房,形成三个独立而又相连相通的佛殿。而一般的汉族大乘佛教佛寺大抵为四合院式。
菩提寺正殿全景
菩提寺北厢楼
菩提寺南厢楼
菩提寺正殿供奉的释迦牟尼像前下方的两菩萨 也不是普贤和文殊,左边一尊头戴金盔,右手执笔左手执薄,名叫“威士众”,意为司善恶之神;右边一尊赤着双脚,脚边摆着水罐,手理长发作滴水状,名叫“南娃宋特妮”, 意为土地之神,这又是内地大乘佛教所没有的。
菩提寺正殿大佛

威士众
南娃宋特妮
菩提寺南厢楼大佛
菩提寺不仅是小乘佛教讲经说教的禅寺,也是傣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的宝库,400多年间菩提寺珍藏了许多傣族民族文化艺术珍品,其中有灿烂夺目的壁画,琳琅满目的傣族剪纸、装裱工艺品和集傣族历史、文化和佛教教义于一体的万卷经书。1982年经过再次修缮彩画后,菩提寺更加气宇轩昂,每逢傣历新年(泼水节)和农历初八、十五、二十三、三十,寺院附近村寨的教徒、洗浴净身、梳饰整洁、手捧鲜花和供品从四面八方云集该寺,虔诚拜佛、听经颂佛,热闹非凡,如果值此时到菩提寺观光,你会对傣族宗教与文化的内涵有更深一层的感悟。
End微信号:dehonglvyou
主办单位:德宏州旅游发展委员会
投稿邮箱:dhzlyj@163.com
联系电话:0692—2130260
长按上图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