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前没有大乘佛教吗?一点也不!他比玄奘早300年翻译大乘佛教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12 00:04:54

Ready

很多人的童年中,一定有86版《西游记》的记忆。每到暑假或者过年时,就是看《西游记》的时候,里面唐僧还叫江流儿的时候在长安讲法,观音菩萨变成一个和尚带着袈裟和锡杖寻找有缘人。还跟江流儿说了一通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小时候也听不懂,但明白这里说的是唐朝时的中国并没有这个大乘佛法,所以唐僧去西天经这个经。

长大一点后看原著,在《西游记》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像化金蝉”里是这样写的:

这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但是更大一点后看别的文献记载,发现这里面是有错误的,《西游记》写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但早在西晋时期,这个大乘就已经有人翻译了,所以《西游记》中说唐朝以前没有大乘佛法是不对的。此翻译人比玄奘早了近三百年,他就是西晋译经家“竺法护”,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敦煌菩萨”。

那么,他的生平是什么?翻译了多少?对佛教的流传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

一、关于竺法护生平

竺法护梵文名字叫“竺昙摩罗刹”,他原本也不姓竺,这是他随的师傅姓,他原本姓支,是月支人,世代居住在敦煌郡,八岁时出家为僧,对佛经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佛学大辞典》是这么介绍他的:

竺昙摩罗刹(Dharmaraks!a),竺姓,名昙摩罗察,译曰法护。月氏国人,译正法华者。

关于他的人物生平,主要记载在梁代慧皎编撰的佛教史籍《高僧传》中,此书记载年代从东汉永平十年到南朝梁天监十八年,共记载了僧人二百五十余个,无一不是为佛教的流传做出大贡献的,而竺法护在里面占据着显要的位置。事实上,现代《佛学大辞典》也多参考了这本书,这是一部伟大的佛教史籍,对后世研究佛教的兴盛和流传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高僧传·卷第一》中介绍竺法护

竺昙摩罗刹,此云法护。其先月支人,本姓支氏,世居炖煌郡,年八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诵经日万言,过目则能。

在当时的西域,流传着很多佛法,有小乘和大乘之分,中原地区并没有。而且西域小国众多,三十六个西域国家中流传着三十六种语言的典籍,但唯独没有汉语。而且当时中原的佛教陷入了一种奇怪的状态,只注重硬件而不注意软件。什么意思呢?就是大家都只注意寺庙的修建和寺庙中各种佛的图像,而忽略了佛经要义。

竺法护感觉人们只注意表面而忽略了内在,他决心改变这种状态,于是学会了西域三十六国的语言,并且开始游历,游历的目的是为了收集那些散落在西域各地的典籍。前后大约用了近二十年,将重要佛经的译本都收集完毕后开始回长安,并且边回边翻译。《高僧传·卷第一》中记载这件事:

是时晋武之世,寺庙图像虽崇京邑,而方等深经蕴在葱外。护乃慨然发愤,志弘大道。遂随师至西域,游历诸国。外国异言三十六种,书亦如之,护皆遍学,贯综诂训,音义字体,无不备识。遂大赍梵经,还归中夏。

这是什么样的决心和能力?语言能力惊人,更重要的是有着极强的意志力,为了信仰甘愿奉献自己的一生,而且是苦难的一生。但这里要说明的是,竺法护没有去过当时的古印度,他主要是从西域得来,西域各国的则来自古印度、也就是当时的天竺,他等于是二次翻译。另外还有重要一点,他从西域回到长安后,才是工作的高峰期。

二,关于翻译了什么

在我国古代的佛经翻译中,最著名的当属鸠摩罗什。但在鸠摩罗什之前,竺法护已经进入了事业的高峰期,他翻译出了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经典《法华经》,但他翻译的名字有些改变,翻译出来的名字是《正法华经》

当然也不止这么一部,事实上大约有150来部,但具体是什么却并没有定论,现代人多是推测,并不能为准,因为在佛教史籍中,仅注明了《正法华经》和《光赞般若经》的名字,别的名字根本没写,这个没有史料和文献记载是不能妄下结论的。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要知道在古代,普通人写书是很不容易的,更何况是这种沾上万众信仰的佛教典籍。所以普通人没有资格去翻译,于是就会有人假托某个名人之名去翻译,他们甘愿不写自己的名字,只想让自己翻译出来的佛经流传于世。也并不是仅仅指一个方面,古代很多人写书也是同样,都喜欢假托古人之名,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伪书流传于世。

《高僧传·卷第一》中记载,他翻译的主要有《正法华经》和《光赞般若经》,其它的则没有写名字,里面是这样记载的:

自敦煌至长安,沿路传译写为晋文。所获览即正法华光赞等一百六十五部,孜孜所务,唯以弘通为业,终身写译劳不告倦,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

至于比如《方等泥洹经》、《舍利弗悔过经》等等这些我们无法在文献中找到记载,所以并不能就下结论说是他所译,毕竟当时的译经家也不是他一个,非常多,但最出名也最有贡献的就是他。那么,他具体为佛经的传播做了什么样的贡献呢?

三、关于竺法护的贡献

古代译经家,多是译讲交叉进行,就是翻出来后,自己再讲出来。因为翻译人就是他们,有些意思是他们才能理解的。竺法护也是如此,他是译经大家,加上讲经,自然也是佛学大家,所以身边围绕了众多信众。大家崇拜他,爱慕他,而他本人也的确经受得起这样的荣誉,年轻时不惜游历二十年,收集到佛经后又日日翻译,唯热爱不能解释其决心,唯信仰不能诠释其虔诚。

生前拥有众多信众,圆寂后被后人所赞颂和学习。《高僧传·卷第一》中写他晚年颠沛流离,隐居深山,然而却平静喜乐,启唇之间,皆是真法:

护以晋武之末,隐居深山,山有清涧,恒取澡漱。后有采薪者,秽其水侧俄顷而燥。护乃徘徊叹曰:人之无德,遂使清泉辍流,水若永竭,真无以自给,正当移去耳。言讫而泉涌满涧,其幽诚所感如此。

前期他为寻找佛经而四处游历,中期在长安翻译和讲经不断,为佛教在古代中国的流传和发扬光大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但网上却会出现一些并不那么好的声音,说什么他都是为了自己的名声啥的。咱们在这里并不去评论这些声音,仅就他晚年来说,他已经在世间享有盛名,在佛教拥有了无上的地位,但晚年战乱时,他四处流浪仍然每日翻译佛经不休,这样的热爱和虔诚,说为了名声实在是让人感觉可笑。

《高僧传·卷第一》在写他的篇章最后是这样说的:

护世居敦煌,而化道周给,时人咸谓敦煌菩萨也。

这是《高僧传》对他的盖棺定论,也是世人对他的评价。这个评价是真的很高,僧人很多,被称为菩萨的少之又少,非大贡献者不可得。早在玄奘之前的三百年,竺法护为了理想和信仰而远赴他国,取得后又孜孜不倦的翻译,如此坚定的理想,如此虔诚的信仰,这样的人岂会受世人闲言碎语的影响?敦煌菩萨实至名归!其实,他从小坚定了自己的信仰,于是用一生去守护和发扬这份信仰,他根本不在乎去世后别人怎么说。这类人虔诚而清高,他翻译的佛经历经千年而不衰,声名虽过千年而不减。

初,敦煌有少年,八岁开窍而礼佛,及壮,游历世间,广纳佛经要义,笃志好学。后居长安繁华之地而甘于贫,译经传法,志弘大道。晚年颠沛流离,虽居山野荒林,然虔诚不改,信仰不移,矢志不渝,平静喜乐。春秋七十八载染疾,公元308年,一代高僧,圆寂!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