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西行出国寻求佛法的事迹已经脍炙人口,但鲜为人知的是玄奘法师并没有朝廷颁发的通行证,属于私自出国。
玄奘法师出身贫寒,他的父亲和母亲都去世较早,因此玄奘在年仅13岁的时候就出家为僧,年幼的玄类就聪颖智慧,天赋过人,表现出惊人的领悟力和理解力。
玄奘在20岁的时候开始游历各国,遍访名师,寻求更高层次的佛法佛理。长安是当时的首都,也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佛教文化相当繁荣,玄奘居住右长安的大庄严寺,向众多高僧学习佛法。经过在长安的学习,玄奘参悟了许多深奥的佛教经典,同道岳、僧辩和玄会等高僧切磋交流,建立了师徒之情和朋友之意。玄奘对佛法的领悟力令各位高僧失书利目相看,赞许他为佛门的希望,认为他能够进一步弘扬中华佛教文化,日后的事实证明,玄奘并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玄奘长期游历的经历令他对各地的佛教学说都有所掌握,他很快发现一个问题,这就是不同地域的佛教学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个问题困扰了玄奘很久,最终他决定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寻求《瑜伽师地论》以此解释这些差异。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玄奘立刻向朝廷提出了申请,在申请表中,他慷慨陈词,充分表述了自己要远赴印度的原因,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等待,玄奘仍然没有获得朝廷的批准,无奈之下,他只有私自前往印度。按照唐朝当时的规定:本国人要出国都需要持有朝廷颁发的“过所”。所谓的“过所”相当于现在的护照,只有持有“过所”才能畅通无阻地前往国外,玄奘没有申请到“过所”,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他前往印度的行为属于偷渡出国。
玄奘轻装简骑,独身踏上了前往印度的旅途,途中艰险不断,最大的困难就是他没有“过所”这一合法的通行凭证,所以在途中他一直都想方设法躲避官兵,直到他来到唐朝边关玉门关附近。玉门关周围有一条湍急的河流,这条河流深浅莫变,暗礁急流不断,可是这条河流同时也是前往印度的必经之路,就在玄奘一筹莫展之时,他遇到了一位贵人。石磐陀是一位胡人,他对佛法非常热衷,同玄奘更是见如故,甚至成为玄奘的弟子,在玄奘的主持下皈依佛门。玄奘面对渡河的困难的时候,石粲陀挺身而出,为玄奘用树枝、沙石造起一条临时的桥梁,不仅成功协助玄奘渡河,还协助他通过了玉门关,帮助玄奘完成了前往印度的旅程。
玄奘成功抵达印度之后,利用长达五年的时间在印度学习,在这五年时间里,玄奘悉心研读印度佛经,不仅熟读经文,还透彻领会经文当中的奥义。经过不懈的努力,玄奘对佛理的理解和掌握更上一层楼,在印度拥有很高的赞誉。玄奘的盛名引起了唐朝百姓甚至朝廷的重视,百姓都非常仰慕这位高僧的风采,朝廷则非常好奇这个当年的偷渡犯是否真的有真才实学。这时,玄奘上书给唐太宗李世民,详述自己远赴印度取经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并说自己将会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和佛像,这些佛经和佛像非常珍贵。唐太宗非常重视玄奘的归国请求,特意派遣重臣房玄龄迎接玄奘回国玄奘回国之后,不仅在颇具规模的寺庙当中传扬佛法,弘扬佛理,同时吸引了很多有所建树的学者和人才,印度、日本和朝鲜等国均有众多的佛教信徒来拜见玄生法师。玄奘法师向这些国家的佛教信徒散播佛法,极大地发展了佛教理论,扩大了佛教在亚洲的影响力。除此之外,他耗尽心血,历尽19年时间终于翻译出《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内容精深完备,共数百卷,是佛教的经典著作之一。这套经书后来传播至日本和韩国等地,为当地佛教文化的兴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口述了《大唐西域记》,这本书记录了玄奘法师前往印度的旅途当中的所见所闻,为我国了解亚洲各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风俗情况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
玄奘法师的旅程不仅使自己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僧,同时为唐朝佛教的兴盛和唐朝的对外交流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玄奘的印度之旅虽然艰辛异常,但是意义非凡,他的功绩为后人称颂。
如有喜欢,不要偷拿[呲牙][呲牙][呲牙][呲牙][爱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爱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