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经(上)-045-五个大学系-一个萝卜一个坑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4-29 14:10:32

Ready

【感谢】

大藏经(上)课程是根据 闲者知无涯老师 在喜马拉雅上的音频课程整理而成,文字底稿由群主【安端】提供。

文字校对由群主【安端】组织群友——双林居士、芦苇 、Edward、恒审、兰花草、云水遥、周志华、王惠增、朱珠、小占、方荟蕾、海阔天空、西陌、张晃晃、虞兮、贤墨、MAY、琥珀、小王姐姐倾情参与。

上一课,我们讲——《开元释教录》定下了大藏经的理论分类方式,叫作:先乘后藏。最初,这个方式是隋朝“法经录”定的,叫:先藏后乘。但是,“开元录”就改成了“先乘后藏”。

所谓先乘后藏,就是——第一层,先把佛经按照大、小乘的分属进行分类,分成两类;在这一层之下,下一层……门、纲、目……“门”下面的这个“纲”,第二层——“纲”,才是用经、律、论“三藏”进行分类。呐,“开元录”的第一层……这样,我们就知道了,第一层的……最高层的大分类,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叫“菩萨三藏”类。什么叫菩萨三藏类?我在“(佛教)通史”里讲过——佛教大乘运动兴起,是因为“菩萨行者运动”推动的,因此,用“菩萨三藏”就代表大乘。大乘经录就叫:菩萨三藏。

第二类,叫“声闻三藏录”。所谓声闻三藏,那就是小乘。因为小乘嘛,就是……听过佛陀原说的叫“声闻弟子”——亲自听过佛陀讲课的声闻弟子,因此,大乘下面排序的……“菩萨三藏”下面排序的就叫“声闻三藏录”,意思就是——小乘三藏。

还有第三部分。我们讲,本来应该只是“先乘后藏”,只有两部分嘛——大乘、小乘。其实,还是有三部分。第三部分叫“圣贤集传”。所谓圣贤集传呢,就是西方圣贤和我们本土大德的注疏——他们就并列了!并列成第一层的三部分。

第一层之后,分类就下探到了大藏经分类的第二层。先乘,乘已经完了;后藏,那就按“藏”来分。经、律、论“三藏”——“经藏”、“律藏”、“论藏”。

“经藏”、“律藏”、“论藏”,它们都是有独特的名字的。大乘的经、律、论“三藏”,那就叫“菩萨三藏录”里往下分:

第一层是“经藏”,就是“菩萨契经藏”。菩萨,那就是指——大乘;菩萨契经藏,就是指——大乘经藏。

第二层,就是……第二类,叫“菩萨调伏藏”。调伏藏,就是“律藏”的别称。它是一个比喻,比喻那个牛有脾气,进行调伏……所以说,要用戒律来调伏你。所以,“律藏”又叫“调伏藏”。

呐,大乘的第三类,叫“菩萨对法藏”。对法藏,就是“论藏”。你看……我们辩论嘛,对法、对法……对着……对着法,对着聊……对着辩论——论藏。

这就是“大乘三藏”——“菩萨三藏录”,分成三部分:“契经藏”、“调伏藏”和“对法藏”。那小乘呢?小乘就是……完全是对应的。

佛经呢,太多了!如果只用“乘”和“藏”这两层逻辑分,每一层里头都很多。我们小学时候学过一个叫“抽屉原则”对吧?这个“乘”和“藏”就相当于……“乘”就相当于书架儿的每一层;这个“藏”就相当于每一层里的抽屉。把这个佛经搁到书架儿的每一层的抽屉里,是不是那每个抽屉里的经还是太多呀?对吧!一千多本儿经,你就这两种划分类型,那每一类里,不是太多了?

所以,《开元释教录》就创新了大藏经学里的一个新的逻辑层,叫“学部层”……这个层是在“乘”和“藏”下面,新下来一个第三层——学部层。

学部层,是怎么来的呢?这得益于我们前面讲的——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的论师时代。我们“思想史”的很大一块都在讲——南北朝的论师时代……各种学说、各种师说……也叫“师说时代”。

藏经(上)-045-五个大学系-一个萝卜一个坑

论师时代的高僧们,依据中国佛教所发展出来的判教理论,对吧,判教——我们是……我们好,你们不好;嗯,几时判教,几时判教……反正,根据不同的判教理论,就把一本儿经,或者一系列的经,分成一个学派,或者一个学部。中国后来之所以宗派,都是因为在南北朝论师时代,这个……学派后面发展的。

宗派,是人的组织;学派,是一种学说的组织。先有学说,然后,不同的人汇集到这个学说下面,才形成宗派,因此,中国佛教在南北朝,先形成学派时代;到了隋唐,才有中国佛教八宗的宗派时代。而学派时代,首先就在理论上确立了每一本儿佛经——除了“乘”与“藏”之外的第三层属性,就是……它属于哪一个学派。比如说“金刚经”,哎!这就是禅宗学派的;比如“华严经”,哎!这就是华严学派的。嗯……比如“法华经”,哎!这个天台学派的……

那,这样不同的经,它们就有了第三层属性了,于是,《开元释教录》就在“菩萨契经藏”,即“大乘经藏”下面,又划分出五个学部。这五个学部……学派也叫学部啊……这五个学部就是:

“般若部”——哎,大家都知道,“金刚经”、“心经”、“大般若经”……这都是“般若部”的。起首的,就是“般若部”。

“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华严部”和“涅磐部”。这五大部……哎,就是佛教经藏的五大部。其余的呢?其余的,就统一归堆儿了,叫:五大部外诸重译经【《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那就等于分了六个子目。

这样,一下子就清晰多了,对吧!“乘”和“藏”分完了之后,又有第三层,哎!清晰多了。但是,其实仍然不清晰!就是……只能说比以前清晰多了,但还是不清晰……我们想一下就清楚了,对吧——你每多一层,乘二;每多一层,乘二,这实际最多只有多少个分类?嗯……十几个分类。它还有……经还是太多!每个里头还很多!

简单说,一个波若部几百部经书,它们都是属于——大乘·经藏·般若学部的。那,在这个学部里,它怎么排序呢?哪个经该搁前头?哪个经该搁后头?比如说——都是“般若部”的,“楞伽经”、“首楞严经”、“金刚经”、“心经”……你告儿我,“大般若经”……你告儿我,这些经谁该前头?谁该后头?对吧!都是这个……大般若经系列的,“光赞经”、“道行般若”、“放光经”……你告儿我,谁该前面?谁该后面?

在中国,甭管是经、还是人,排座次这件事情永远都是最重要的……这个大家懂!就……什么事情,谁先?谁后?这个问题大了!对吧……这是个名正言顺的问题。其实,到了学部里,几百本儿经,都属于一个乘、一个藏、一个学部之后,它们之间如何排序——这个问题,不是出了学部才有的。这个问题,打有佛经总集就有!就是……还没出现“入藏录”的时候就有。“入藏录”没分学部之前,它就有——因为大乘经,在一个门类下面好几百部,它们先后的顺序呢?怎么排?

这个问题,如果是现代目录学,它就没有问题……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为什么?现代目录学是怎么排序的?是按拼音首字母排序,对吧!第一层,哎……你这拼音……哎!叫阿里巴巴……哎,你享福了!你A,排前面,对吧……你京东,J,那你肯定排后头!它按首字母排序……所有的佛经可以按首字母排序。

佛教词典呢?佛教词典是按首字的笔画儿排序,对吧!以前中国没有拼音,但那时也有字典、也有排序,它用的是笔画儿,比如说,字典上来先是什么?先是“一”字开头的词:一切法、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切法平等无畏……先用“一”排序,然后按照这个字的笔画儿往后排。

但是,对于《大藏经》来说,这两种排序法都没有办法。因为这种排序法叫“排序逻辑”,对吧——你有一种排序逻辑……拼音排序逻辑?还是笔画儿排序逻辑?这个都是字典常用的。大藏经学就建立不起来这种排序逻辑!为什么?咱们先不说——没有拼音。假设在大藏经学时代里,中国就有拼音了,也有这两种逻辑了,我告诉你,《大藏经》它也没法儿排序!为什么呢?因为佛经里很多的名字都叫——佛说什么……什么……什么经,佛说什么……什么……什么经……就是——起名儿叫“佛说”的经太多了!换句话说,有很多经的第一个字是一样的,都叫——大……什么……什么经;都叫——摩诃……什么……什么经;都叫——佛说……什么……什么经。你告儿我怎么排?没法儿排!

所以,不同经录搁在同一个分类里,在一个同一个大类里,其实就从来没有过一个排序方法。比如说,唐朝初年,有两部皇家敕修的官版大藏经目录,我们前面讲过——第一部叫“静泰录”;第二部叫“内典录”。这两部经排序就完全不一样。

《大唐静泰录》,它是以六十卷本“华严经”开首,就是……第一,上来六十卷本“华严”,接着下面排的第二部,叫作“大般涅盘经”。

而“内典录”呢?它也以六十卷本“华严”开篇,但是第二部,它却搁的是《大方等大集经》。那第三部就更不一样……除了第一部一样,后面都不一样。

以后呢,时间再往后一点儿,唐高宗时期……武周朝的“大周录”,它起首,它都不搁“华严经”了!武则天编的那个“大周录”,上来起首用的是二十卷本《大法炬陀罗尼经》。就是……它以一卷“陀罗尼”开篇。

我们从“敦煌遗书”发现的这五万多卷写经,就是……都是“唐朝写本大藏经”的那个……文物遗迹啊,从这五万多卷“唐朝写本大藏经”的遗迹情况来看,当时——在《大藏经》的大逻辑分类下面,就是……一个分类下面,这些具体佛经的排序,其实是没逻辑的!十分随意的!就是……什么情况都有。换句话说——确定明确佛经排序的写本儿大藏经体系,在初唐时期就没有形成。

真正一个理想的《大藏经》,它是应该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排序的!换句话说——每个佛经,它就应该有一个具体位置。即使在同一个大类里,也应该有先后顺序,对吧,这是我们理想中的《大藏经》!换句话说,这理想中的《大藏经》,它应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儿的!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