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十四卷讲义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4-29 14:02:06

Ready

今天我们讲《大般若经》六百卷中的第十四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三藏法师玄奘翻译的,在玄奘翻译《大般若经》的时候,主要依次依理来表达大般若的妙用,表达众生所生性,所生烦恼的差异。所以《大般若经》经常用四个字来表示,这四个字叫“于意云何”,这四个字表达的是什么呢?多数的人没有理解到,包括《金刚经》中也在讲“云何菩萨摩诃萨”。教诫品当中,以教授的模式和方法表达“于意云何”指的是我们现世的凡夫如何用你思想去理解呢?凡夫在修行过程当中,通常会执着于名相,执着于行施六触,执着于生老死爱取有,执着于我们对现世的一些观点,明与无明的差异,想表达什么是菩萨。

所以说《大般若经》所完善和体现的就是细化,细化无明带来的苦乃至生老病死,又体现出来《大般若》所体现出来的意境即是大爱。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无明与明的差异,更加细化到了我们所修所证能够证悟到一切的圣境。那么这个圣境就是;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这二十个空后期有大德把它转换成了十八个空,所以我们所现在听到的都是以十八个空来表达空的现境,很多人在修行中一直提到,我修行这个样子算不算菩萨的行为呢?我每天去寺院磕头烧香,能够捐助社会,能够显发爱心算不算菩萨呢?在《大般若经》中说;即使证得了这么多的空境,也无非只是显现了你自己的一个证量,真正达到菩萨的证量是完全不够的。如果说我真正的开悟见性具备了真如,是不是也叫做菩萨呢?即使你明白了法界法性,明白了不虚妄性不变异性,不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可思议,你完全明白了这些,你一样的不是菩萨。所以我们从《大般若经》当中能够看到,我们现在所修的都是凡夫法,即使证到了圣义的空境,你也仅仅是明白了苦集灭道的圣谛。即使你通过修行证到了四无量四无色定、证到了四静虑,但是你也不是菩萨。所以说我们知道做一个菩萨是非常非常难的。所以说我们知道在《心经》中提到的五蕴皆空,五蕴皆空以后是不是菩萨呢?同样也不是菩萨,所以三界中我们都知道在大乘的佛法所说四果罗汉,即使你达到了四无所畏,明白了十八佛不共法,同样的也没有达到菩萨的力不是菩萨。那五眼六通算不算菩萨呢?同样也不算菩萨。什么样的才叫做菩萨呢?是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叫做菩萨呢?

《大般若经》中说这也不是菩萨。我们虽然明白了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但是我们明白的是异相,那么我们远离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不是菩萨呢?同样也不是。所以说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仅仅是给你显化一个因,这叫因相,因相和异相是一样的。如果说我们通过修行,从因相和异相当中能够突破一种圣境,达到了异色处是菩萨摩诃萨。这就说明我们修行佛法真正的开悟见性仅仅是个起点!

我们知道的菩提知道的萨埵也都还存在于色处,因为三大界当中,我们第一个破掉的就是色界,那么这个色界指的就是圣境。通常凡夫所破的皆是欲界离欲中,这个离欲是指我们所生名欲,欲望的欲。那么这个欲望就是我们能够在无明中生出来的欲望,这个是非常难破的,更何况我们现在对菩萨的了解,不单单是要明白眼和眼识耳和耳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我们更应该明白六根的异处,那么这个六根异处就特殊了。不但我们要证得五蕴皆空,我们更加应该知道六根的去处,到底决定去在哪里。我经常给大家讲这个就叫做往生。所以你通过修行,能把我们自己曾经的性体的显化出来,才能收回原处,回归为本,才能返璞归真。

那么在整个《大般若经》当中,展示的就是同和异的差别,通常以真如、萨埵、菩提等名号来表达。所以说成就一个菩萨就要明白菩萨摩诃萨的入处,要明白一真如是菩萨摩诃萨,要明白法界乃至不可思议界中有菩萨摩诃萨。所以从四念处到净戒安忍静虑仅仅是凡夫修行的次第,非菩萨摩诃萨。但是非四念处当中有菩萨摩诃萨,即使修五根五力七觉支乃至八胜道同样也有菩萨摩诃萨。那么我们现在在发心的过程当中,即使是凡夫也同样存在有菩萨的发心,所以每一个起心动念包括我们的礼佛拜忏,包括我们的放生,虽然不是法同样有法义。所以佛菩萨不舍一法,怎么能够舍得了我们的一些发心所修呢?所以解脱中有菩萨摩诃萨,八胜处,九次第定同样也有菩萨摩诃萨。

所以一个人的修行,是否能够真正的证到这个状态。那就针对自己去印证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达到了三摩地,真正的入于三摩地,真正的行于三摩地,真正的离于三摩地但又用于三摩地。那么这个三摩地就是三昧。那什么样的才有真正的菩萨的发心呢?才能有菩萨的果呢??唯独三摩地的状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开悟见性具备这样的状态。

所以从各宗各派当中都提到了开悟见性见性成佛。没有一个法离开三摩地。我们在修行中能够明白三摩地的境界,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本体,明白自己的真相,明白众生的实性,你就会显发同体大悲,你就能明白大悲大喜大舍的特点,你就明白了法以及一切法,这些法和一切法都是菩萨摩诃萨的大慈,也是菩萨摩诃萨的大悲。所以真正的菩萨摩诃萨在修行的才是真正的大般若才是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所以初学非常重要,初发心更是重中之重,我一直在给大家讲;我们初发心不要去探讨高深的法门,真正的法门是基础,基础是最好的法门,是最殊胜的法门,最能让人生起信心的法门。我们一味的去追求高深的法门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基础,往往容易走入极端,往往产生诽谤产生邪见,产生不应该产生的种种因素。

所以说《大般若经》里面讲,即使你明白了五眼六通,你并非真正的是菩萨,即使你证到了十八空,你同样也不是菩萨,同样持净戒能够安忍精进,能够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同样也不是菩萨。所以说我们明白真正的修行状态和修行次第,就必须要证得三摩地,你要明白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胜道。这些虽然在《大般若经》当中都不能成为菩萨,但是这些都是我们“于意云何”的一种见,知道我们的修学并没有离开菩萨的实性。一个人修行中不能离开菩萨摩诃萨实性,那么它的基础就是发心。所以说陀罗尼真如即是我们的三昧,即是我们的三摩地。 从《妙法莲华经》中也一直在提”地”的名称。修行的前面境界,也提到过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真如。这些就表明了登地菩萨的次第,表明了次第之显发,也就是般若之妙用,这才是菩萨行那!

凡夫有没有具备有菩萨的根呢?有!有菩萨的根也有菩萨的因,但是不能达到菩萨行,为什么呢?缺少的是智慧,缺少的是证量,如果我们从基础做起,点点滴滴去证悟本来,最终我们就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菩萨心!什么是真正的菩萨行!

《大般若经》第十四卷就是告诉大家要明白因与处的关系,要明白入与行的关系,要明白一切修证皆离不开三摩地,离不开我们的开悟见性!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