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佛经的过去和现在:它们来自哪里?你要去哪里?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05 11:26:57

Ready

编者按:2019年8月10日至12日,《中国佛性论》翻译暨在海外出版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召开。翻译大咖齐聚一堂,对促进汉传佛教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佛经翻译历史悠久,从外文转译为汉语就经历了千年的时间;随着佛教中国化的不断深入,汉传佛教的研究成果也开始“走出去”。

那么,佛经究竟是怎么来的?翻译工作究竟有多难?未来佛教经典又会以怎样的形态继续传播?一起来看:

1 佛经是怎么来的?

佛经浩如烟海,

千年来,

佛经的翻译与传播几经风雨,

每天陪伴着我们的一本本经书,

均来之不易。

第一步:佛陀在世时讲法,共四十九年有余。

第二步:佛灭后,由大迦叶甄选学德并茂的比丘五百人,在王舍城附近的毕波罗窟举行第一次结集,史称“五百结集”,分80回诵出律藏,故称“八十诵律”。

第三步:佛灭后一百年,阿难陀之弟子比丘迦干陀子耶舍,发起集会于毗舍离,大会分“大众部”与“上座部”。会上重诵《三藏》,以戒律为主,为第二次结集,史称“七百结集”。

第四步:佛灭后两百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优遇佛徙,供养丰富。阿育王集合六万佛徒,以目犍连之子帝须比丘为上座,选集德学兼备圣者一千人,结集经论律三藏,为第三次结集,史称“波吒厘子城结集”。

第五步:阿育王灭后三百年,印度西北的迦腻色迦王发起第四次结集,精选高僧五百人,做成十万颂之“邬波第铄论”解释经藏,十万颂之“毗奈毗婆沙论”以解释律藏,十万颂之“阿毗达磨毗婆沙论”以解释论藏,史称此第四次结集为“迦腻色迦王结集”,又名“大毗婆沙论结集”,集各部派之大成。

第六步:经四次结集而得的经律论三藏,多达数百万卷,集合亿言以上,并通过翻译与诠释等方式开始传播,由此诞生出诸多佛学经典。

2 佛经翻译的两座高山:玄奘与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东行,

玄奘西游,

穿越千山万水,

终达所愿,翻译佛经,惠泽后人。

从龟兹到中原,从故土到他乡,鸠摩罗什的一生可以看作是一次漫长而曲折的东行。龟兹国破,被困凉州17年,历经重重磨难,他终于在长安得到一方茅屋草庐,静心译经,成经论三百余卷,流传于世。

鸠摩罗什先后译出《般若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维摩诘所说经》、《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等数十部经。鸠摩罗什的文字讲究简约,有时会有删减或改易,以追求译文的简约清丽。

在他身后,时隔200多年,一位年轻僧人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求经,几乎恰与罗什方向相反。他叫玄奘,还有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称呼:唐僧。

玄奘大师翻译佛经倾向于紧扣原文,不回避任何繁复之处,每一部都力求完整译出。玄奘大师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55卷,包括《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他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亲身经历和传闻,成为后世考古学、历史学的重要研究依据。

3 佛经下一步?从中国走向世界

净因法师:打造优秀翻译团队 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采访 | 凤凰网佛教

净因法师:

想要中国文化走出去,就需要一支优秀的翻译团队,团队中需要有优秀的人才,有共同理念,共同信仰,且行动一致。

近现代翻译工作基本上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近一两百年来,没有以团队形式出现。赖永海教授的《中国佛性论》,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学术的最高标准,之前也有以个体的形式尝试过,但是真的太难了,尝试之后就停止了,所以三十年来,都没有把它译成英文。

东晋鸠摩罗什的翻译团队,核心有900个出家人,外围有3000人,玄奘大师的团队规模就更宏大了,是由国家来支持,这个过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翻译,是边学习、边提高、边翻译的过程。但北宋以后,这样的大规模的翻译团队逐渐减少消失。

佛教讲因缘,这次《中国佛性论》翻译团队的主体,其实就是第五次世界佛教论坛的翻译团队组成,我们从中选了50位,分成9组来完成翻译。

建立一支高水准的翻译团队是要有机缘和积累的,我们从2006年到今天,花了大概十一二年的时间,到后来几乎每年都会集中训练一次,以前是以英文夏令营的形式出现,现在以研讨会的形式出现,核心目的是让团队成员自己得到训练,一边翻译,一边学习提高,同时培养人才,而且这支团队没有功利心,继承了古人的翻译风格。

翻译团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有英文非常好的,有出版非常强的,也有一句英文都不懂但佛学特别强的,这个团队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我们引进了国外一流的专家学者来把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一本专著的翻译。我们每年都有任务,去年是翻译《六祖坛经》,今年是《中国佛性论》,明年还要翻译《中国佛教艺术史》,这全都是国家级项目。

这也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有情怀的团队,他们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但还是义无反顾的来参加。为了参加这次研讨会,有一位教授,顶着台风,花二十几个小时到这里,并且是义工性质,不拿一分钱。他们非常有奉献精神,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连这次请来的外国学者,也是从头参与到尾,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人是真正在做事。

我们的重点是英文,因为这是一个国际性的语言,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个英文是顶级水平,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有相当高度的翻译团队。一旦这样的团队打造出来,我们会有意识地从近百年来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专著中,挑选一些进行翻译,一旦做了四五个序列下来,成果就非常可观。

现在是5G时代,我们还想尝试做线上的中英双语课程,这样影响力会更大。一方面是翻译学术专著,一方面是线上课程,把中国传统文化制作成非常严谨而且喜闻乐见的课程,然后传播出去,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之一。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