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蜡嘴雀是几级保护动物?
- 2、蜡嘴雀的形态特征
- 3、蜡嘴雀(辣子鸟)
蜡嘴雀是几级保护动物?
蜡嘴雀是二级保护动物,繁殖于我国东北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在我国大部分省区。黑尾蜡嘴雀体长约18厘米,嘴蜡黄,雄鸟头尾黑色,翅黑色但末端有白斑,身上的羽毛呈灰色,肋呈棕色,尾部有分叉。雌鸟翅黑色,其余多为灰色,尾羽末端为黑色。
平时栖息在平原至海拔3000米的山地。生活在有树木的地方,有时也到公园或居民区。大多几十只结成小群,也有3~5只或单独活动的。在树上十分活跃,常在两棵树间跳跃不停,喜食麻籽和葵花籽。
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地及平原各种林型中,有时到果园及居民点附近活动,主要在高大的乔木林中成3~5只小群活动,繁殖期成对活动。以各种植物种子、浆果、树芽为食,也兼食少量昆虫。
喜食麻籽、樱桃核、葵花籽。5月上旬开始繁殖,营巢于针阔混交林。每天产卵一枚,每窝4~6枚卵。孵化期为14~15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蜡嘴雀的形态特征
蜡嘴雀
蜡嘴雀的体型不大也不小,成年后的体长通常在19cm左右。它的外观并不像其他鸟儿引人注目,但它却一直是中国传统笼养鸟种之一,很受人们喜爱。
本物种雄雌同形近色。成鸟眼先、嘴基和颌部极小的区域内为黑色;头顶、颊部为棕色,从头顶到脑后的羽色逐渐过渡加深,在枕部呈较深的棕色与颊部的羽毛形成一定的反差;颈部有一圈宽阔的灰色羽带,后部阔而前部狭窄,有如披肩;肩部和背部的羽毛为茶褐色,明显较颈部的灰色雨区为深。
腰部羽色呈较淡的皮黄色;尾上覆羽褐色;尾羽呈凹形,与尾上覆羽大体同色,亦为褐色,但最外侧两枚尾羽褐色并呈现辉蓝色的金属光泽,且尾羽各羽羽稍白色;翅上覆羽为白色或皮黄色,在翅上形成一道宽阔的纵向白斑,与肩部的茶褐色羽毛形成鲜明对比;飞羽黑色,并呈现辉蓝色金属光泽,犹如经过淬火处理的铁,部分初级飞羽特化,羽端呈方形,内翈先端具以缺口。
次级飞羽各羽羽端均为方形,这使得本物种的翅膀在收拢的时候端部出现一种类似锯齿的形状,如同剪过,这也是是其他鸟类所不具有的特征;下体自颈部的灰色区域以后均以淡褐色和白色为基色,胸部、上腹部、两胁皆做淡褐色,下腹部、尾下覆羽纯白色,虹膜褐色;喙粗壮,呈灰色显现金属光泽,颇有锡的质感,这也是本物种命名的原因;足粉色。雌性成鸟较雄性头顶的颜色略显灰。亚成体为成鸟的暗色版本,且胸腹两胁具幼细的褐色横纹,飞行时成波形。
蜡嘴雀(辣子鸟)
蜡嘴雀
蜡嘴雀是家庭观赏和调教技艺鸟之一,很有玩赏价值。蜡嘴雀里还有黑头蜡嘴雀、黑尾蜡嘴雀和锡嘴雀三种之分。另外,还有斑翅、白翅、黑翅等三种蜡嘴雀。
这里先介绍黑尾蜡嘴雀,该雀英文名Cocothraustes
migratorlus,又叫包头蜡嘴、包头、皂儿、小桑嘴等别名。繁殖于我国东北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在我国大部分省区。黑尾蜡嘴雀体长约18厘米,嘴蜡黄,雄鸟头尾黑色,翅黑色但末端有白斑,身上的羽毛呈灰色,肋呈棕色,尾部有分叉。雌鸟翅黑色,其余多为灰色,尾羽末端为黑色。平时栖息在平原至海拔
3000米的山地。生活在有树木的地方,有时也到公园或居民区。大多几十只结成小群,也有3-5只或单独活动的。在树上十分活跃,常在两棵树间跳跃不停。
刚捕到的生鸟野性较大,开始入笼时往往见手就啄,但一段时间后就可驯化。该鸟和其它蜡嘴雀一样,非常聪明,可成群大笼饲养,经调教后也可以上架表演小杂技。饲料可选择稻谷、葵花子、麻子等,辅以昆虫和水果。另外必须放置水盆,供鸟每日水浴之用。。。。
是不会的。。你要好好样着。。驯化他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