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30 06:26:54来源:互联网小编
本文目录一览:
雀形目(Passeriformes)伯劳科(Laniidae)鸟类,约64种,体型中等,掠食性;尤指伯劳亚科(Laniinae)伯劳属(Lanius)25种鸟类(真伯劳)。能用喙啄死大型昆虫、蜥蜴、鼠和小鸟。会将捕获的饵物穿挂在荆刺上,正如人类将肉挂在肉钩上,故又名屠夫鸟。真伯劳独居,鸣声刺耳,灰或灰褐色,常有黑色或白色斑纹。大灰伯劳(L. excubitor)分布最广。
动物学意义
伯劳 shrike 在加拿大和美国称为北方伯劳,体长24公分(9.5吋),面黑如面罩状。新大陆唯一的另一种是北美的呆头伯劳(L. ludovicianus),似大灰伯劳但较小。欧亚大陆的几种有淡红或褐色斑纹。
丛伯劳
丛伯劳亚科(Malaconotinae)有40种,产於非洲,体长约16∼20公分(6.5∼8吋),羽衣鲜明,喙不像真伯劳那样善於掠食,腰有柔软长羽。在灌木丛中悄悄觅食虫类。丛伯劳均鸣声婉转。多色丛伯劳(Chlorophoneus multicolor)下体颜色有多型性——红或黄色,有时黑色或白色。四色丛伯劳(Telophorus quadricolor, 即华丽丛伯劳)体上面绿色,下面金黄色,喉红色带黑边。有人认为Chlorophoneus属就是Telophorus属。
黑伯劳
非洲黑伯劳属(Laniarius)亦属丛伯劳亚科。体长约20公分(8吋),素色,翅上常有一白色纹。白嘴黑伯劳(L. leucorhynchus)体色全黑。热带黑伯劳(L. aethiopicus, 即衣索比亚伯劳)体上部黑白相间,下体淡红色。鸟头黑伯劳(L. erythrogaster,又名阿比西尼亚黑伯劳、红腹非洲黑伯劳)和柏柏里黑伯劳(L. barbarus)身体上面黑色,下面鲜红色。
盔伯劳
盔伯劳即盔鵙或盔林鵙,约10种,产於非洲。属盔伯劳亚科(prionopinae,又称盔鵙亚科),该亚科或另列为盔鵙科(Prionopidae, 参阅盔鵙〔helmet-shrike〕条)。
外形特征
雄性成鸟:头顶至上背青灰色;自前额基部、眼先向后,经头侧过眼达于耳区,有宽阔的黑色过眼纹;肩、背至尾上覆羽以及内侧翅覆羽为栗褐色,各羽具数条黑色鳞状斑,使整体显现密集的黑色横斑;尾羽棕褐,各羽具有宽约1.5mm的暗褐色隐横纹,横纹之间的间隔约1.5~2mm;外侧尾羽具浅淡色端;飞羽暗褐色,各羽外缘染以棕红,内侧飞羽更为显著,最内侧数枚飞羽(三级飞羽)的内、外??均染棕红,并有类似尾羽的暗褐色隐横纹。下体几全部为纯白色,仅胁部显有暗灰色泽及稀疏、零散的不清晰鳞斑;覆腿羽白色沾淡棕,具黑褐色横斑;腋羽白色。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前额基部黑色较小,眼先及过眼黑纹沾褐,头顶灰色及背羽的栗褐色均不如雄鸟鲜艳;胁部缀以黑褐色鳞状横斑。 幼鸟:头顶与背羽均为栗褐色,满布黑褐色横斑;过眼纹褐色或不显著;下体的胸、胁部满布黑褐色鳞斑。
伯劳和燕子都属于雀形目。
伯劳:
伯劳是雀形目伯劳科鸟类,约64种,体型中等,掠食性,尤指伯劳亚科伯劳属25种鸟类。能用喙啄死大型昆虫、蜥蜴、鼠和小鸟。
会将捕获的饵物穿挂在荆刺上,正如人类将肉挂在肉钩上,故又名屠夫鸟。真伯劳独居,鸣声刺耳,灰或灰褐色,常有黑色或白色斑纹。大灰伯劳分布最广。
燕子:
燕是雀形目燕科74种鸟类的统称。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算太多。羽衣单色,或有带金属光泽的蓝或绿色,大多数种类两性都很相似。燕子消耗大量时间在空中捕捉害虫,是最灵活的雀形类之一,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是众所周知的益鸟。
扩展资料:
燕普遍实行群居、单配。雌雄鸟共同育雏,筑巢和孵卵则通常由雌鸟负责。然而,雄鸟经常进行混交,热衷于寻找机会与配偶以外的雌鸟发生交配。在有些种类中,会出现一雄多雌现象,1只雄鸟与2只雌鸟结成配偶。
燕子一般在4~7月繁殖。家燕在农家屋檐下营巢。巢是把衔来的泥和草茎用唾液粘结而成,内铺以细软杂草、羽毛、破布等,还有一些青蒿叶,巢为皿状。
每年繁殖2窝,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窝产卵4~6枚。第二窝少些,为2~5枚。卵乳白色。雌雄共同孵卵。14~15天幼鸟出壳,亲鸟共同饲喂。雏鸟约20天出飞,再喂5~6天,就可自己取食。食物均为昆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燕子
动物学意义
伯劳
shrike
雀形目(Passeriformes)伯劳科(Laniidae)鸟类,约64种,体型中等,掠食性;尤指伯劳亚科(Laniinae)伯劳属(Lanius)25种鸟类(真伯劳)。能用喙啄死大型昆虫、蜥蜴、鼠和小鸟。会将捕获的饵物穿挂在荆刺上,正如人类将肉挂在肉钩上,故又名屠夫鸟。真伯劳独居,鸣声刺耳,灰或灰褐色,常有黑色或白色斑纹。大灰伯劳(L. excubitor)分布最广。在加拿大和美国称为北方伯劳,体长24公分(9.5吋),面黑如面罩状。新大陆唯一的另一种是北美的呆头伯劳(L. ludovicianus),似大灰伯劳但较小。欧亚大陆的几种有淡红或褐色斑纹。
丛伯劳亚科(Malaconotinae)有40种,产於非洲,体长约16∼20公分 (6.5∼8吋),羽衣鲜明,喙不像真伯劳那样善於掠食,腰有柔软长羽。在灌木丛中悄悄觅食虫类。丛伯劳均鸣声婉转。多色丛伯劳 (Chlorophoneus multicolor)下体颜色有多型性——红或黄色,有时黑色或白色。四色丛伯劳(Telophorus quadricolor, 即华丽丛伯劳)体上面绿色,下面金黄色,喉红色带黑边。有人认为Chlorophoneus属就是Telophorus属。
非洲黑伯劳属(Laniarius)亦属丛伯劳亚科。体长约20公分(8吋),素色,翅上常有一白色纹。白嘴黑伯劳(L. leucorhynchus)体色全黑。热带黑伯劳(L. aethiopicus, 即衣索比亚伯劳)体上部黑白相间,下体淡红色。鸟头黑伯劳(L. erythrogaster,又名阿比西尼亚黑伯劳、红腹非洲黑伯劳)和柏柏里黑伯劳(L. barbarus)身体上面黑色,下面鲜红色。
盔伯劳即盔鵙或盔林鵙,约10种,产於非洲。属盔伯劳亚科(prionopinae,又称盔鵙亚科),该亚科或另列为盔鵙科(Prionopidae, 参阅盔鵙〔helmet-shrike〕条)。
[编辑本段]
乌卢古鲁丛伯劳
(Malaconotus alius)
鸟纲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鸟类的通称。嘴强壮,上嘴先端具缺刻和钩;鼻孔部分被羽毛掩盖;跗跖强健有力。雌雄相似。世界共有23种,广布于非洲、欧洲、亚洲及美洲;中国有9种。各大区均有分布。红尾伯劳是本属鸟类的典型种。体长16~22厘米。头侧具黑纹,背面大部灰褐色,腹面棕白,尾羽棕红色。栖息于树梢,常张望四周,一旦发现饵物,便急飞直下捕捉。性凶猛,喜食小鸟、小型哺乳动物和各种昆虫,也吃高粱。雌雄共同营巢,以蒿草搭成。每窝产卵4~8枚。由雌鸟孵卵,孵化期14~16天;育雏早期,由雄鸟外出寻虫,归巢后吐入雌鸟口中,再由雌鸟喂雏。一周后,雌雄轮流寻虫喂雏。
[红背伯劳(Lanius collurio)]
红背伯劳(Lanius collurio)
伯劳鸟主要指伯劳科,尤其是伯劳属的许多种鸣禽。它们共同特点是嘴尖上有钩,以捕食昆虫为主。一些体型较大的昆虫、蜥蜴、老鼠,都是它们捕捉的对象。抓到的食物常被它们钉在荆棘上,故又有屠夫鸟之称。羽毛一般是灰色或淡褐色,翅膀和尾为黑色并带有白色的斑。
加拿大和美国出产的大灰伯劳,又叫北方伯劳,是伯劳鸟中分布最广的一种。体长24厘米,体毛呈黑色。笨伯劳是新大陆出产的另一种伯劳鸟。外貌与大灰伯劳相似,介体型较小一些。
产于欧洲的几种伯劳鸟多为红色或褐色。
从伯劳产于非洲,大约有40多种。体长大约有16—21厘米。羽毛色彩鲜艳,喙也不像其他伯劳鸟那么尖利,尾部有长而柔软的羽毛。四色丛伯劳上体呈绿色,下体金黄色。红色的喉咙和黑色的边,非常好看。从 劳以捕捉昆虫为生,常射在树丛中进行伏击。
产于美国圣克利门蒂岛的伯劳鸟属濒危动物。产于坦桑尼亚乌卢古鲁山的乌卢古鲁丛伯劳也已濒临绝种的危险。
虎纹伯劳(图)
虎纹伯劳
俗名:粗嘴伯劳、厚嘴伯劳、虎花伯劳、三色虎伯劳。额至上背灰色,其后为栗褐色具黑色鳞斑;尾羽褐色;下体近纯白色。
雄性成鸟:头顶至上背青灰色;自前额基部、眼先向后,经头侧过眼达于耳区,有宽阔的黑色过眼纹;肩、背至尾上覆羽以及内侧翅覆羽为栗褐色,各羽具数条黑色鳞状斑,使整体显现密集的黑色横斑;尾羽棕褐,各羽具有宽约1.5mm的暗褐色隐横纹,横纹之间的间隔约1.5~2mm;外侧尾羽具浅淡色端;飞羽暗褐色,各羽外缘染以棕红,内侧飞羽更为显著,最内侧数枚飞羽(三级飞羽)的内、外??均染棕红,并有类似尾羽的暗褐色隐横纹。下体几全部为纯白色,仅胁部显有暗灰色泽及稀疏、零散的不清晰鳞斑;覆腿羽白色沾淡棕,具黑褐色横斑;腋羽白色。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前额基部黑色较小,眼先及过眼黑纹沾褐,头顶灰色及背羽的栗褐色均不如雄鸟鲜艳;胁部缀以黑褐色鳞状横斑。
幼鸟:头顶与背羽均为栗褐色,满布黑褐色横斑;过眼纹褐色或不显著;下体的胸、胁部满布黑褐色鳞斑。
虎纹伯劳为林栖鸟类,自平原至丘陵、山地均有分布,但较多见于丘陵至低山区,从低山(例如山东省烟台昆带山的海拔100m处)至中山(例如北京延庆县山区的海拔900米处),均采到过它的巢。分布虽然较广泛,但种群密度较低,而且多分布在红尾伯劳较少的地区,受到后者的排挤。喜栖息在疏林边缘,带荆棘的灌本以及洋槐等阔叶树,是经常选用的巢址。性格凶猛,常停栖在固定场所,寻觅和抓捕猎物。以昆虫为主食,其中金龟(虫甲)、步行(虫甲)、蝗虫以及膜翅目、鳞翅目昆虫占绝大多数。
繁殖期5~7月,满窝卵4~7枚,以4枚者较普遍。卵淡青色至淡粉红色,上具淡灰蓝及暗褐色斑点,在钝端较集中。卵重3.0~3.8g,日产1卵。孵卵由雌鸟担任,孵化期13~15天。雌鸟在孵卵时,雄鸟担任警戒并常衔虫饲喂雌鸟。由两性共同育雏,平均每小时喂雏17~24次。雏鸟留巢期13~15天(傅桐生等,1984)。破壳雏重约2g,5日龄时睁眼,离巢前体重24.5~26.7g。
伯劳会将捕获的饵物穿挂在荆刺上。过去,有人认为伯劳的这种举动是在为过冬储存食物;
也有人认为它们根本就不吃那些挂在枝头上的风干物。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伯劳并不喜欢吃那些风干的小动物。此外,高原地区的红伯劳也同样把猎物挂在枝头上。如此看来,把捕获物挂在枝头上,只是伯劳的一种习性罢了。
[编辑本段]
中国文化中的伯劳
它在古文中记载很多:
伯劳最开始被称为“鵙”(读作“局”),见于《诗经·豳风》:七月鸣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元,吴澄著):曹子建《恶鸟论》百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形容伯劳的鸣叫声)。因其猎物曝尸的习性,其叫声成为不祥之兆。而确认“伯劳”和“鵙”就是同一种鸟类的,是明代李时珍的考证(公元1518-1593年),他在《本草纲目》中专门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勘正历代文人聚讼纷纭的“伯劳”疑案,根据七月鶪鸣、鶪好单栖、其能制蛇的特征,参考《礼记·月令》、《诗经·豳风·七月》、民间传说、俚言俗语等多方证据,辨证了“伯劳”即《礼记》、《诗经》里的“鶪”。由于考释详尽,言之凿凿,遂成千古定评。
成语“劳燕分飞”的出典:“劳”指“伯劳”,出自萧衍(公元464~549年,南朝梁武帝)的《玉台新咏》中《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帐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谁与同。” 伯劳在古代诗歌中通常用来比喻夫妻、情侣亲人朋友的别离。但事实上,伯劳和燕子的迁徙方向都是夏北冬南,歌中“东飞伯劳西飞燕”原本只是表达迁徙的离愁,后人望文生义,才引申为“各奔东西”。
不仅如此,“伯劳”鸟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个重要角色:
《左传-昭公十七年》(公元前722-前464年):“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说的是上古时代利用五种候鸟的不同迁徙时间来制定历法。少昊登基之时,恰是凤鸟飞来之日,因此 “凤鸟氏”成为掌管历法的总负责人,叫做“历正”,位列在百官之首。其后四种是历正的属官:“玄鸟”是燕子,春分来,秋分走,掌管春分秋分;“伯赵”是伯劳,夏至鸣,冬至止,掌管夏至冬至;“青鸟”立春鸣,立夏止,立春立夏叫启;“丹鸟”是鷩雉(锦鸡),立秋鸣,立冬止,立秋立冬叫闭。
它们的领导是五帝之一的“少昊”,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方天神,拥有多项当时最先进的高科技:据宋代罗泌《路史》中的《后纪七》所记,“少昊”是中国上古时期最早确定星宿的部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第一位天文历法的学者:少昊金天氏曾 “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运用天文学知识,来测定天上的星座和确定方位,并以此来记录气节,故而在其名号金天氏之中有“天”。此外他还是中国原始手工业与原始金属制造业和金属制器使用的创始人,故而在其名号金天氏之中有“金”。他还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代原始古乐的发明人:《帝王世纪》中言:少昊金天氏“作乐曰九渊”,作九渊乐曲,歌颂自己的故乡。
然而这个神通广大的“少昊金天氏” 为什么会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西方天神?如果他不是世界上天文历法、金属制造和音乐的最早发明者,如果这之间有上千年的差距,那么是否可能中西方文化在上古时代曾有过重大的交流?
伯劳鸟是国家保护动物。伯劳鸟的亚种虎纹伯劳、牛头伯劳、红背伯劳、红尾伯劳、荒漠伯劳、栗背伯劳、棕背伯劳、灰背伯劳、黑额伯劳、灰伯劳、楔尾伯劳均在2014年8月8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之中。因而伯劳鸟是国家保护动物。除此之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伯劳科的3属31种全部列入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之中。其中极危(CR)1种;近危(NT)1种;低危(LC)29种。
扩展资料:
伯劳科鸟类性情凶猛,有“雀中猛禽”之称。常立于高处俯视,伺机而动,捕捉昆虫、蛙、蜥蜴、小鸟和鼠类等,有把尸体插在棘刺上撕食的习性,有时不全吃掉,用这种方式储存食物。因此英文中也称其为“butcher birds”,但是澳大利亚的butcherbirds并不是伯劳,而是一种与它们占据相同生态位的鸟钟鹊属(Cracticus)。伯劳古称“_”。
伯劳是重要的食虫鸟类。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上嘴先端具钩和缺刻,略似鹰嘴。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脚强健,趾有利钩。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等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常栖于树顶,到地面捕食,捕取后复返回树枝;常将猎获物挂在带刺的树上,在树刺的帮助下,将其杀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称其为屠夫鸟。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它们大多数为我国的候鸟。伯劳鸟比知更鸟要小些,羽毛一般是灰色或淡褐色,翅膀和尾为黑色并带有白色的斑,眼睛周围是一圈明显的黑色。欧洲的伯劳鸟多为红色和褐色;加拿大和美国的大伯劳鸟也称为北方伯劳,是伯劳鸟中分布最广的一种;从伯劳产于非洲,大约有40多种。体长大约有16~21厘米。羽毛色彩鲜艳,嘴不像其他伯劳鸟那么尖利,尾部有长而柔软的羽毛。四色丛伯劳上体呈绿色,下体金黄色。红色的喉咙和黑色的边,非常好看。
这是一只伯劳。可喂虫子、小鱼小虾、蛙类等食物。
伯劳科(学名Laniidae)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雀形目中的一个科。这是一种食肉的小型雀鸟,生性凶猛。
伯劳科鸟类性情凶猛,有“雀中猛禽”之称。常立于高处俯视,伺机而动,捕捉昆虫、蛙、蜥蜴、小鸟和鼠类等,有把尸体插在棘刺上撕食的习性,有时不全吃掉,用这种方式储存食物。因此英文中也称其为“butcher birds”,但是澳大利亚的butcherbirds并不是伯劳,而是一种与它们占据相同生态位的鸟钟鹊属(Cracticus)。
伯劳古称“鵙”。
伯劳是重要的食虫鸟类。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上嘴先端具钩和缺刻,略似鹰嘴。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脚强健,趾有利钩。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等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常栖于树顶,到地面捕食,捕取后复返回树枝;常将猎获物挂在带刺的树上,在树刺的帮助下,将其杀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称其为屠夫鸟。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它们大多数为我国的候鸟。
伯劳俗称胡不拉,从外形上看眼睛圆圆的、身材小小的,灰白色的羽毛并不出众。要是不说它是伯劳,估计还以为是平常的小鸟,成年后体重约100克左右。从外表上来说,伯劳并不出众。
虽然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位“小猛禽”。它的嘴尖有一个小钩子,很像鹰嘴,爪子也和老鹰一样,非常锋利。坚硬的嘴巴能让它直接啄死昆虫或者蜥蜴,刚劲有力的爪子能帮它抓起比自己本体还大的老鼠和其它鸟类。
伯劳是个矛盾的个体,安静的时候像一个“处子”,文文静静,看着很温柔。但它动起来之后,就会变成另外一幅模样,攻击力迅猛、方圆十里内的飞鸟都会被它欺负,性格却常凶猛。让它走进大众视野的,是一位网友拍到伯劳猛啄金雕的视频。
在视频中,伯劳面对体型超过自己几倍的金雕,依旧飞上去猛啄。反观金雕,感觉模样丝毫的还手能力,只能看着伯劳攻击自己。面对巨大的体型差距,金雕却没有还手之力,可想而知其它诸如鸽子、喜鹊之类的鸟类,就只能成为它的盘中餐了,这也让它有了一个凶猛的外号“鸟屠夫”。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鸟类见到伯劳都会选择远离他,主要是不想被这个像是村霸一样的祸害欺负。最让人气愤的是,伯劳有一个特殊的“癖好”,它会将自己捕获的猎物,比如老鼠、幼鸟的尸体,挂在自己歇息的树枝上,看上去血淋淋的,仿佛一个卖肉的屠夫一样,非常的残忍。
长相温柔漂亮,但行为却极其残忍霸道,这样矛盾的伯劳,绝对是鸟类中bug的存在。身材矮小,但战斗力不俗,很有非洲“平头哥”的风范,一副“头铁”的模样!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应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