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的意义:什么是般若?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07 07:34:25

Ready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今读】

善知识,什么是"般若"?"般若"是梵语,用我们中土的话来说,就是智慧。这个智慧,就是在一切处,于一切时中,念念不迷,念念自觉,这就是智慧,也就是般若行。

如果一念迷,即般若失;一念觉,即般若生。但是世人愚迷,不知般若,即使嘴上说着般若,心中也不行般若。所以有人常常说自己在修般若,但是却不知般若是什么意思。结果念念落空,却不知真空。

须知般若没有形相,无可描述,它是指每个人的自觉不迷之心。如果能这样悟解般若,才是般若智慧。

【疏解】

慧能的这段话专讲般若,向人们解释"般若"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时时处处"念念不愚";而念念不愚就是"般若行"。

慧能说的"愚",即昧,即不自觉。慧能说的"智",即觉,即自觉心念。所谓"念念不愚",就是念念自觉。所以"般若"即是自觉之知。心能自觉自念,即为般若智;心能于时时处处自觉自念,即为般若行;心于自觉中不迷昧于念用,念念自主,来去自由,即为般若智慧。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心之迷昧,只在一念之觉。觉若迷则愚,觉而悟则智。

念者,心之所在也。所谓"一念愚",即于生念时不自觉。不觉本心之念,只知所念之物,因而昧失本心,心失此觉"即般若绝"。所谓"一念智",就是于生念时自觉所念,而不系于所念之物,因不于迷物,故不昧失本心,心得此觉"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

世人知见,迷系于物,不觉本心,所以不知般若。知晓般若的人,世所罕见。惟有知般若,才能行般若;而能常行般若的人,就是佛。因此佛度众生,就是令众生从本心生起般若智慧,转愚迷为般若。

口说般若,心中常愚。

许多人只是把觉悟挂在嘴上,心中并没有觉悟。口说而不心行,于是般若就成了一个概念,说得口滑,甚至讲得头头是道,但心中却并无般若觉行。这样的人说是修般若,其实只修了一个口头禅。

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是说心行落空,却不知真空。因为觉悟者常喻真心如虚空,因此修行人就着于空相,于是念念落空,执在空境上。但空境并非空心,空心才是真空。因而见执空境者,不识真实。

"念念说空,不识真空"是与"口说般若,心中常愚"相对而言的。一个落有相,一个落空相。一个口说而不心行,一个心行却落顽空。所以慧能这两句话,是指修行常易堕入的空有两边之病。落于空有两边,皆非般若;不落两边,才是般若;生而不染,空而不寂,化两边而为一,才是般若行。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

"般若"是个概念,不可将其定相、定位、定境,不管将般若定为什么,都是错误的理解。因为若将般若定成了什么,就落于分别,落于境相,即非般若。所以般若既非有,也非空,只是每个人的本觉灵明之心。心得本觉灵明,此心即是智慧心,此知就称般若智。


作者程东:现代心学创立者。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潭柘书院大先生。出版《真性论》《明心讲谈》《觉自在》《金刚经谛鉴》《坛经谛义》《心经揭谛》《传习录精讲》《解老子第一章》等专著。

现代心学:是立心为学、认识自己的学问。我是真实存在,我的存在是可以认识的。现代心学是一门新学,通过理解与实证的方式,开启心门,把握规律,悟证本来,解决自我认知与存在的问题,从而破解大惑,真正自主。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