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商港地上的“后发”街区——长春胡同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23 09:38:20

Ready

长春商埠地上的“后发”街区

文/李春昌

阅读《长春历史地图集》,在1916年的《长春城埠马路建筑图》上,长春商埠地只有东半部,不见西半部。

图上长春老城北门外的“永安路”即大马路,除了大马路,还有永春路、永长路和长通路,没有大经路。其中大马路向北联通东斜街(今胜利大街),向南经大北门联通北大街。永长路向北通向东五条街,长通路向东南通向东大桥。

可以看到1916年的商埠地街路建设主要集中在东半部,永春路成了最初商埠地建设的最西部街路,三马路和四马路向西均止步于永春路。

1916年时候的长春商埠地西半部,怎么了?

在《长春近代建筑》一书中,有一幅1917年长春商埠地建设的地图,可见商埠地上“北门外大街”即大马路已经建成,自南向北有二马路、三马路……七马路与大马路相交汇。长通路以东和大马路以西两部分,大都是用虚线表示的没有完成建设的街路。

图上还没有大经路,其中长春老城马号门外南北方向一段街路,还不是今天的大经路,而是原有的土路。

1917年时候,长春商埠地西半部街路有规划,没建设。

再看一张历史地图,这是1920年《长春街路图》,从图上“北门外大街”两侧对比,大马路东侧显然比大马路西侧热闹一些。再往西看看,商埠地西半部靠近马号门附近原有的建筑与街路还算密集,北半部多数是空地农田或荒地,街路还没有形成西北角附近一处大院,那是开埠局大院。

这张地图上,还是没有大经路。

1920年时候的长春商埠地西半部,基本还是原始状态。

那么是不是西半部就没有建设呢?也不是。主管商埠地的开埠局,就驻扎在商埠地西半部。

这是另一幅1920年《长春街路地图》,在商埠地西北方位置上,有一处“开埠局”。

据老糊涂神先生介绍,这是一处那个时代典型的一进式大院,这座大院现在是中国农业银行大楼,就在北安路二实验小学对面。伪满洲国初期“文教部”在此处大院办公,“文教部”搬入新楼后,有满洲国通讯社在此办公。

二实验小学北面,还有一座兴建于1920年代的吉林陆军医院,这座大院也是不小。在伪满初期有“民政部”“兴安局”等机构在此办公。

这两处大院都是在大经路的建设之前好多年就存在的了,那时候的这两处大院门前,还都是原始的土路,不是商埠地的规划建设道路。

商埠地西半部,还有最初建设的般若寺。1922年佛教天台宗大师倓虚法师来长春讲般若心经后,就在大纬路以北,三经路以西的位置上创建了般若寺。

至于二实验小学位置上,则是先有的消防队,后建的小学校。这里的长春警察消防队建于1927年,消防队有房屋10余间和20多米高的铁架瞭望塔。东北沦陷后,改为消防署,1935年消防署迁出之后,建成大经路国民学校,1962年定名为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这都是大经路建成之后的事情了。

据《长春史话》《商埠地故事》一文介绍,大马路以西的商埠地建设,是在1917年以后才开始的,属于商埠地的后发街区。

大经路的建设,商埠地是有规划的,多种原因迟迟没有动工建设,以至于满铁附属地方面向商埠地主管方面提出了修路的要求,显得很被动。因为与大经路北头相接驳的八岛通已经建成许多年了,商埠地一直没有街路建设,导致八岛通向南成了断头路。

大经路在最初的规划中,叫做“西马路”,南起马号门外热闹街和二马路,中经公升柴栏(西四马路西头附近),向北至头道沟南沿与满铁附属地八岛通相接。同时规划在大经路向西再开发两条与大经路平行的马路,北与满铁附属地相连,南通长春老城方向;由东向西再开辟两条马路,东起大经路,分别与四马路、五马路相对接,向西延伸到商埠地西部边缘荒地。

这“西马路”的命名和商埠地之前的名称完全不同,可以说是自成体系。采用“经纬”命名街路,南北走向的用“经”字打头,叫做“经一路”“经二路”和“经三路”;东西走向的用“纬”字打头,叫做“纬一路”“纬二路”。实际上经一路还是叫做了大经路,纬一路叫成了大纬路。

大经路的正式修筑是在1924年,用了两年时间全部完工,为沙土路。(《长春史话》)更多资料说商埠地大经路建成于1927年。

大经路建成之后,三马路、四马路和五马路也都陆续向西开进,至大经路为止。

伪满初期,将大经路以西的商埠地后发街区变作了伪满“国都建设”区域,使得大经路的“小兄弟”:大纬路、二纬路和二经路、三经路在建成之后的存续和使用时间不长,便全部消失了。商埠地界内的大经路成了伪满建设区域和商埠地区域的分界线。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