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艺术:佛陀世界的起源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6-08 09:32:07

Ready

点击关注“大好心物社”(ID:dahaoxinwushe)

展示世界工艺文化 · 追踪非遗前排人物

[文白]窣堵波,是对早期覆缽式塔的一种音译。所谓覆缽,就是指僧人生前托缽化缘,圆寂以后,缽就翻扣过来,寓意寂灭。桑吉佛塔是世界文化遗产,其建筑的历史大多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圣地,也是一切佛塔的源头。

特别提醒大家关注(见上图),石栅栏的门楣上方有三根石质横樑,上面雕刻有极其精美的石刻,从下往上,第一层我们会看到菩提树,第二层我们会看到法轮,第三层我们会看到佛塔,这正好代表了佛教造物崇拜的三个渐进过程。

走进栅栏内圈,我们可以看到东南西北四张大门,各有一尊释迦摩尼的跏趺说法像(见下图)。这是后来佛教演进后的拟人化造像崇拜,由此渐进,一直延袭至今。

今古桑吉,阳明光净,古塔神灵,熠耀辉圣。

余踞僧院残址,遥塔端坐,合十跏趺;

血脉贯涌,有如电锥,心窦洞开,五蕴临空。

风起霞飞,顿闪幻觉,千佛万像,豁然生动。

浮屠覆钵,华盖仰止,大雄伟丘,噫呼真如!

历度千劫,崛遗大根,天作神向,有影无踪;

问亦勿问,冥杳灵际,念兹在兹,氤氲烟尘。

圣淡于斯,心止若水,无声无息,八面来风……

2011年2月6日

随人有梦于印度博帕尔/桑吉/一心一意一行之礼拜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故国。

从尼泊尔的蓝毗尼园Iumbibni(古印度之迦毗罗卫城蓝毗尼园),到印度北部比恰尔邦伽耶城南郊的菩提伽耶Buddha gaya摩诃菩提寺,到印度北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Sarnath,再到中部奥兰加巴德的阿旃陀Ajanta石窟群、埃洛拉Ellora石窟群,还有博帕尔城附近的世界第一佛塔桑吉Sanchi古塔……这里既是梵义圣地的佛祖降生地、证成正觉处、法轮初转处、僧侣修行处,还是横亘千年、穿越时空、瑰集奇珍的艺术宝库。

我们今天所见的斯里兰卡、中国、泰国、韩国、印尼、日本等世界各国的佛造像,都源于此脉。

艺术随之于宗教,从来都是相契相融的,

更直接地说,艺术是宗教的表达式:

建筑、雕塑、绘画,无一不是。

01

源于功能性需求

僧侣信众们顶礼膜拜,需要有具像的主尊,雨安之居,需要遮风避雨的场所。因此就地取材,鬼斧神工,有了庙宇拜殿、有了浮屠石塔、有了摩崖石刻,艺术在需求中诞生,在信仰中光大……

02

源于宗教的聚众性

立场造势,须要有空间的宏廓,色泽的绚烂,结构的缜密,造型的震撼。眼耳鼻舌身意,人之六触,都要有现场感的烘托。艺术的张力与感染力,恰巧与宗教主张的表达式之“所知"而非“所见”的思理相呼相应,抑或说形而上的宗教给艺术的创意提供了纵拓袤延的象罔空间。

03

源于艺术的唯美力量

宗教的力量会使得芸芸信众、天潢贵冑将信仰、化身和企望不遗余力地集于一体,汇万贯之财,聚天下之工,取华美之材,盖时下之绝,虔诚与唯美相应,成就了宗教与艺术的相交相合。艺术虽为工具,却为人类之精灵毕现,堂堂皇皇,非他莫属,因此,宗教场所又成为各种艺术精品荟萃、库藏、延展、传世的最有效的载体(在全球世界文化遗产中,这类宗教与艺术相结合的标体就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既此一端,宗教与艺术

从来都是交织在一起的

回到原始佛教。释尊在世时,禁止信徒为自己造像,有关当时造栴檀佛像的传说是后起的。然而,佛教义的传播,佛信仰的皈依,佛仪式的演化,都需要有绝对权威来升华佛陀之尊的神圣意义。于是,在佛祖圆寂后,关于佛祖的礼拜,逐渐从对释尊“觉者”意义的象征物,如: 塔和塔中的舍利,悟道时的菩提树和说法时的初转法轮,以及座下的蒲团草垫、衣钵足履,甚至借喻动植物等等,逐渐升华到神圣意义的佛造像。无论建筑、雕塑、绘画等各个领域,佛教艺术大行其道。

谈佛教艺术,就一定离不开犍陀罗艺术和摩菟罗艺术。

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国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进入印度建立殖民地,公元前2世纪,殖民地的欧洲人后裔,与原来居住在中国河西走廊的月氏人一起,建立起强大的贵霜帝国,定都犍陀罗(今马巴基斯坦白沙瓦与阿富汗东部地区)一带。

公元1世纪末,贵霜帝国的第三代君主迦腻色迦开始提倡佛教,并将希腊雕刻神像的手法与风格用来雕刻佛像,于是,以佛造像为代表的一种艺术形式首先出现在这里——犍陀罗艺术产生了。

由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传统观念所引导, 结合当地的文化与宗教信仰,当地工匠们自然地将希腊的造型艺术与佛教的精神相交融,产生了最早的佛教艺术——犍陀罗艺术。这种艺术风格略带有西方雕塑的特色,强调自然的写实性,外观上则是高鼻、深眼、卷发、嘴上有八字胡的佛像和通肩式大衣的造型,有的佛像甚至会表现肌肉线条。

公元2世纪初,位于犍陀罗东南方向的摩菟罗(梵文Mathura的音译,也译马吐拉)逐渐成为了当时的商业和交通枢纽,也是贵霜王朝的佛教中心,犍陀罗制作佛像的思想逐渐传播到了摩菟罗,于是,这里也开始了佛造像的制作。

摩菟罗佛教的体态、气质和仪表都与犍陀罗的不同,它主要继承了印度原有雕刻的传统,佛像体格健壮,气质强悍,表情明朗。佛像表情呆板,强调肉体形态,表现不出佛陀的思想,而这正是摩菟罗佛像的主要特征。

摩菟罗佛像后来受到犍陀罗佛像的影响,发式改为波状缕发,表情不再是早期的悍勇形象与姿势,整体形象趋于呆滞,缺乏生气。着衣式也改为通肩,僧衣变厚,衣纹线减少,分布均匀。

从3世纪中叶起,贵霜进入后期,佛像趋向公式化,体位框架出现了独特的样式,两肩和两膝的连线接近方形,结跏趺坐的脚掌向上翻,呈横长方形模压式的块状。胸部衣纹线如折扇面一样排列,剖面线是连续的“Z”字样。发式变成螺髻,面部表情是独特的假笑或苦笑。头光变为莲花纹或光茫纹。

犍陀罗艺术和摩菟罗艺术,是我们打开佛教艺术宝库的两片金钥匙。让我们沿着古印度佛教的信息密码,去解读那些让人沉醉,让人入迷,让人流连忘返的艺术宫殿和信仰圣地吧……

-刊载于《上海艺术家》杂志-

摄影:随人有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严禁门户网站、自媒体等平台

未经授权引用、转载、复制,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ivy


随人有梦

教授 金融 行脚人

随兴成行 随行拾遗

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

「随人有梦」专栏

看世界、走世界、拍世界、一叶识秋话世界

期冀在心灵的罅隙中我们知遇

同感辽阔的视野与温润的情怀


| 大好心物社 |

走近非遗 | 世界工艺 | 设计传统 | 活动速递

联系我们

邮箱:wangrong@artizenculture.com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