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七祖”净居寺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6-10 09:22:29

Ready

您可以聆听荡涤心灵的禅风儒学。

青原山荆杏双修,释儒交融。

历代高僧漫随云天的大智慧,根植于庐陵沃土的“阳明心学”,使青原充溢禅机理趣。

苍山碧水,名儒云集,墨香馥郁,岁月永恒。

青原山景区净居寺寺门中间的正楷碑刻“青原山”三字,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书。文天祥罢官回归故里,三次游览青原山,并作诗言志。

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文天祥奉诏勤王,在吉安组织了一支一万多人的抗元义军。在离开家乡时,他再一次前往青原山,与净居寺的住持齐禅师彻夜长谈佛理、国事。文天祥说:“我此去好比驱羊入虎口,但我是大丈夫,我要去。”文天祥的爱国精神令齐禅师钦佩不已,特请文天祥题写“青原山”匾额,以作纪念。文天祥擅长草书,但寺庙有禁忌,不能写草书,故文天祥用楷书写下了“青原山”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净居寺大雄宝殿

元代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当地人将字刻石,悬在红亭门首,后移作净居寺大门上的匾额。石刻的左边是“解脱”二字,其意是告诫佛徒们来到此地,就要解脱一切束缚,放下心中的各种杂念、烦恼。右边的“般若”二字,意为学佛之人应心无杂念,具备大智慧,也就是说跨过了这道门,诚心向佛的人就拥有大智慧。

右联为“胸中无所得,漫倚安隐漫青原”,意思是来到这佛门静地,背靠安隐山,心中四大皆空,什么都不想,专心在此修炼。左联为“尘外不相关,几阅沧海几桑田”,是说凡尘间的贫富贵贱与我何关,不管世界怎么变化,我的心静如止水,不会有任何变化。另一联“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录;因缘有份,圣地同登选佛场”,是指佛教的因果变化,循序轮回。大道指天道、地道,是不思回报的,无私奉献的。灯录是佛教高僧语录的记载。

一进门,我们就看到“曹溪宗派”四个字,这是明朝著名理学家王守仁的手迹。明代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理学家王守仁(阳明)任庐陵知县时,为赞颂行思禅师扬化禅宗佛学的功绩所书写的。

“曹洞宗”于唐代由净居寺高僧随同鉴真和尚传播到日本,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逐渐成为日本佛学的正宗,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在当今日本拥有近800万的信徒。近年不断有日本信徒前来青原山寻根拜祖。禅宗青原派系在东南亚一带也有传播。2002年,台湾佛界高僧圣严法师带五百人曾拜谒青原山净居寺。

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上书“青原梵刹”四字,这不仅是净居寺的名号,也是佛学宗派祖庭的标志。只有宗派发源地才有资格悬挂这种旗幡。旗帜上面有佛教的标志“卍”(读“万”)。它表示吉祥无比,称“吉祥海云”,又称“吉祥喜旋”。佛教经文中,“卍”字符大多为右旋,也有左旋。

净居寺始建于公元705年,初名“安隐寺”,后宋徽宗赐名“净居寺”,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公元714年,行思禅师受六祖慧能的委托,从广东韶关曹溪山南华寺来到青原山,开辟佛教场,扩建寺庙,广聚僧徒,弘扬“顿悟”禅法,使青原山佛法大振。一时间,青原山香火鼎盛,成为江南佛教圣地和南方佛教禅宗的传播中心。文天祥有诗描述其空前盛况:“活火参禅笋,真泉透佛茶。夜影灯前客,江西七祖家”。

七祖塔

“一花开五叶”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七祖圆寂。法嗣禅师有湖南衡山的希迁和尚、浙江天台山的韶国禅师和山西五台山的释钦禅师,在青原山学习后,都各自开辟了禅宗道场,分别创立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宗派。后世称这三宗为“禅宗青原派系”。禅宗流派所说“一花开五叶”指禅宗的五个流派,即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五个流派,而青原山净居寺则是其中三宗的祖庭,单这一点就确立了净居寺在我国佛教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对世界佛学史的深远影响。

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只有“曹洞宗派”一脉独盛,遍及江南并远至日本,并且成为日本佛教的正宗。如今,日本佛教徒中,曹洞一脉占日本信奉佛教总人数的70%左右,有800万人之多。近十多年来,不断有日本佛教界人士前来青原山寻根拜祖。

传说唐代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受阻,折回途中经过吉州时,下榻青原山,称青原山真可谓“何堪之盖集,云外老僧家”。并带了许多曹洞高僧一起前往日本、东南亚,使得曹洞宗在日本传承发扬。

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英宗赐额“安隐寺”。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改赐“净居寺”。

天王殿正面供奉的是弥勒佛。在民间,弥勒佛还有个名称叫“布袋和尚”,这布袋内装的是什么呢?是“烦恼”,把一切烦恼都装进布袋里。我们当学弥勒佛“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弥勒佛的两边是四大天王,这四大天王镇守山门,护法安僧,永保太平。弥勒佛背后供奉的是韦驮尊者。他原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的神将,其像庄严肃穆,与弥勒佛成对比,他是菩萨化身,手持宝杵,镇魔护法。

大雄宝殿

中间的一间建筑四面环水,这间建筑就是大雄宝殿。大家一定很奇怪,怎么大雄宝殿四周全是水呢?而且还有三座拱桥。这就是净居寺独特的建筑风格了。这两边是放生池,寓意藏风得水。为什么称佛堂为大雄宝殿呢?因为佛祖释迦牟尼是大雄氏,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我们平时所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即指大雄宝殿。“三宝”指僧宝、法宝、佛宝。僧宝是得道高僧,是老师;法宝是经文、教材;佛宝是发明教材的人,即各种佛。唯有三宝齐备,才是完整的佛教。

大雄宝殿庄严肃穆,禁喧哗。殿中央供奉的是三方佛,即正中为本土教主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者,左侧是东方琉璃世界教主消灾延寿药师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这左右侧两尊佛是另外两个世界的教主。

消灾延寿药师佛在东方的星球上,他曾发誓只要有人念十遍消灾延寿药师佛,他就会帮助人消除病痛、远离贫苦、延年益寿。

阿弥陀佛在西方的星球上,他在成佛前许愿说:如果他成了佛,只要有人念十遍阿弥陀佛,就一定助人成佛。于是,很多信奉者都会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希望自己能早日修行圆满。

“禅宗七祖”净居寺

大雄宝殿两侧是十八罗汉,也称阿罗汉。在三方佛背后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的三大弟子:观音、文殊及普贤菩萨。

在大雄宝殿两侧外墙壁上有四块石碑,上面刻着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长诗的部分诗句,诗题是《次周元翁同曹游青原山寺长韵》,全诗四十六句,二百三十个字。诗中的“俯看行磨蚁,车马度城隈”描绘了当时吉州的繁盛;“水犹曹溪味,山自思公开”写出了青原山佛门的渊源;“庐陵米贵贱,留与后人猜”记述了行思七祖的禅理;“石头麟一角,道价直九垓”点明了青原派系的传人。

寺庙的建筑风格讲究对称性,大雄宝殿左侧是祖师殿,右侧为伽蓝殿,后面是毗卢阁,里面供奉的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代表的是佛教真理凝聚时所显现的佛像。

黄庭坚墨宝

黄庭坚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出任泰和县令,因喜爱吉州的山山水水,多次到青原山拜谒净居寺,并为友人周元翁写了诗。十九年后,永修人王子骏求他书写。后人将其墨迹刻在八块青灰石板上,嵌在大雄宝殿外墙上永久留念,可惜年久风化,剥蚀严重,净居寺重建时,仅存四块诗碑。

黄庭坚的诗碑与颜真卿的“祖关”字碑、文天祥书写的“青原山”及李纲的诗碑齐名为“青原墨迹四宝”。

出木井

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口古井,叫“出木井”。井内横一木,井水清澈如镜,四季不涸不溢。靠近井边的“蹬泡泉”,有个十分奇特现象,只要你用脚使劲在泉边石头上一蹬,泉底便喷出一串串水泡,好似沸腾开水,有点像装了现代的声控开关一样。

斋堂

斋堂,是僧人们用膳的地方。里面保存着李纲的《游青原山》诗碑。李纲是南宋抗金名臣,曾被高宗任命为宰相。他竭力主张收复失地,在职只有七十天就被排挤,改任湖广宣抚使。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李纲去湖北途经吉州,曾到青原山一游,作《游青原山》五言诗一首,三十八句。绍兴五年,他重游青原山,应住持之请,书写了这首诗赠给净居寺。

清代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本地人杨霖将李纲手书真本刻在四十一块石碑上,送到净居寺嵌在斋堂墙上,现存部分残碑。

罗汉松

院内挺立着一棵虬龙似的千年罗汉松,枝繁叶茂,粗糙的树身上隐约可见一圈圈扶摇而上的脉络条纹,有如平地旋起的一股龙卷风,于树巅汇成一朵汹涌激荡的绿云。都说“佛法无边”,这松树给人以启迪。

七祖亲栽柏

院内还有两棵苍翠挺拔的柏树,树高有20余米,树围3.6米。这是当年七祖行思禅师开辟青原道场时亲手栽种的,称为“七祖亲栽柏”,距今已有1300余年了。

七祖塔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二月十三日,七祖行思升座佛堂,跏趺圆寂,终年六十七岁,葬于毗庐阁右后山。乾符年间(公元874年—879年),僖宗赐予行思谥号“弘济”,唐玄宗“敕建七祖弘济禅师归真之塔”。

七祖行思,吉州(今吉安市)安福县人,是刘遐的第十二世孙。祖父刘延为隋朝尚书。隋亡后,弃官归故里。村里有一口水塘叫“铜锣塘”。传说有一次造反的农民洗劫了他家,事后仅仅被丢弃的铜锣,就把屋后的池塘填满了,可见他家的铜锣数量之多。

行思(公元671年—740年),十一岁出家,每遇净居寺里的僧众谈论佛法,他总是默不作声,认真思索。行思听说广东韶关曹溪慧能大师法席盛化,二十四岁那年,便翻山越岭前往南华寺向六祖慧能参礼。行思禅师深深地领悟了六祖慧能“顿悟”学说的真谛,深得六祖器重,成了他的首席弟子,帮助他管理法务,解答师弟们的各种问题,长达十五年。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慧能已经76岁了。一天,慧能大师对行思说:“自古以来,佛教是衣法双行,以衣钵为传授法嗣凭信。我自接受五祖衣钵以来,遭到了很多磨难,我的身后,为法嗣衣钵,竞争必多。现在我得到了你,何患天下不信?传世的衣钵就放在我这里留镇山门,你当分化一方,使禅宗延续,勿令断绝。”行思谨遵师命,回到故乡,在青原山大开法门,广度众生,不出几年,名声便传遍了整个江南。

追溯七祖的师父六祖慧能大师,这位佛教禅宗的南宗开创者,俗家姓卢,世居范阳(今北京西南),生在南海新州(今属广东),父亲早亡,慧能便以打柴为生,听人诵《金刚般若经》,即“顿悟”心宗。投在禅宗五祖弘忍门下,曾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表示对佛法的体会。弘忍便把禅法密授于他,并付与法衣,这就是“继承衣钵”的出典。后来他在韶州(今广东韶关市)曹溪大倡“顿悟”法门,宣扬“见性成佛”理论,世称“禅宗南宗”。

慧能圆寂后,弟子们所编集的慧能语录,称为《六祖坛经》。慧能是一位智慧大师,有一次在向弟子讲法中,他以风吹幡动为例,提出了“这是幡动,还是风动,或是目睹者的心动?”这样一个包含着唯心与唯物、内因与外因关系的重大思辨课题。他还提出了“下下人有上上智”的见解,否认了血统论,并解决了僧徒争夺衣钵传人的矛盾,使得行思和慧能的另一位弟子怀让,及其再传弟子们相处融洽。他们相互切磋佛理,频繁往返于江西、湖南之间,“走江湖”的成语,就是这样得来的。

行思是一位得道高僧,开创了青原山禅宗祖庭。七祖塔,就像一座丰碑高高地耸立在游人心头。

抬眼望,山巅有一幢“望林楼”逸出林梢,高十余米,上下三层,呈六角形,远远望去,好像一座宝塔。站在望林楼最高层的回廊上,四周山峦起伏,大有龙腾虎跃之势。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