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6 09:33:36来源:互联网小编
【本文1300字,阅读时间3分钟】
世人爱花,自古皆有,以花喻人者亦不在少数。
春秋孔子确定兰花的君子地位;后蜀孟昶为讨花蕊夫人欢心,种下满城芙蓉;宋代诗人林和靖,在住处周围种满梅花,终生与梅花、白鹤为伴,不做官,不娶妻,不生子,后人称之“梅妻鹤子”。
清代名士朱锡绶更以花卉喻女子:“花是美人后身;梅贞女也、梨才女也、菊才女之善文章者也、水仙善诗词者也、荼蘼善谈禅者也、牡丹大家中妇也、芍药名土之妇也、莲名士之女也、海棠妖姬也、秋海棠制于悍妇之艳妾也、茉莉解事雏鬟也、芙蓉中年诗婢也、惟兰为绝代美人。”
在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里,纤纤花草与莽莽山川,二者虽形差千里,但予人所带来的心灵观照却是一样。望巍巍之山川,浩然立天,亘古难移,只觉我身之渺小;见幽幽之草木,风饕雪虐,花开一瞬,尤感吾生之无常。
侍花如侣,读花如人。虽是各花入各眼,但爱花近痴之情,可见一斑。
莳花即侍花。将花当成伴侣去侍侯,那份对花的热爱应是到痴的境地了吧。莳花弄草,修篱烹茶,古人之雅,雅及精髓。
浮生一日花在野,草木入我虚窗中。
由于对花的爱,有人开始截取乡野树木花草的枝、叶、花朵,插入瓶中,放于眼前,生机凝练,刹那芳华定格。莳花又为插花,莳花有道,即为花道。
春折明媚之花,夏采静心之花,秋置木樨而满室生香,岁更始取更岁之花。不远行而得自然。汲泉烹茶、抚琴听泉、對月煮酒、莳花焚香,人生雅事。
日本花道大师田中昭光说:生四季之花,从花里得到生气,内心也更加充实,再也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
一枚瓷瓶,一根枯枝,柔嫩花枝上,所有的花苞,奋力绽开,然后凋萎,抱香而死。静谧、安然,仿佛生命的荣枯,从繁盛到颓败,不动声色。
生命的维度,在于性灵的丰富。插花使人逃离物欲的藩篱,依空而立,生命之境便能空灵如烟霞。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在灵山的法会上,有人把一枝金色优波罗花献给佛陀,请他说法。佛陀用两指拈起花来,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一言未发。僧众面面相觑,不能领会。此时,迦叶尊者会心微笑。
佛陀将花交给迦叶,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粱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花之布施。展现美丽,流露清香,令人心生欢喜。
花之持戒。守时守分,应时应节,安于一隅,不侵犯,不占有。不伤人,亦不自伤,不制造麻烦,亦不麻烦别人。
花之忍辱。深埋于土,忍受黑暗、潮湿、寂寞,而后抽芽;开花后,耐得住风霜雨雪,蜂蝶环绕。
花之精进。一朵花的使命,莫论花期,努力绽放,展现最美的一刻;即便谢了,仍会化作春泥,甚至留下种子,为继起的生命而努力不懈,生生不息
花之禅定。开放凋萎,宁静、祥和、安忍。
花之平视众生。花袒露自己于众生眼际,不管看花人之美丑富贫,依然故我,无宠无辱。
禅是一枝花,生命在你信手拈花的过程中慢下来、静下来,变得简单寂静、深远,直抵内心的祥和与禅意美好而柔软。
拈花莳草,一笑一尘,在寂静的光影里,相信一朵花在故事里等你。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应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