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看字远比练习闭门造车更深刻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6-06 09:24:16

Ready

文/慧门禅师

很多人误以为参禅没有理论根据,其实参禅的作用力,是最先进的心理和物理作用的变化现象。

大慧宗杲禅师提出看话、逼拶、起疑情,正是心理、物理作用所激起的心理转化现象。以话头的作用力,逼迫无明种子起反弹的反作用力,令两股力量相互撞击,自然激起大疑情。

疑情爆破虚空粉碎,人法双泯,正是因为心理和物理作用,引起生理的化学变化,解构了四大五蕴原有的结构及其运作模式,而激起了由识转智的心理转化现象。这种心理转化现象,是所有开悟者所经历过的体验。

上自释迦牟尼佛下至所有禅宗祖师,都是经过同样的逼问、起疑作工夫,而爆破开悟的。他们的修行历程及心理转化体验,明示了参禅开悟是心理和物理现象的转化作用而已。只不过当时还未发展出心理和物理学的作用名相来解释,更没有在逼问当中,能激起疑情这个名词,来形容和描述参禅的心理与物理转化作用及心理的体验。

到了南宋,独具慧眼的大慧宗杲禅师,剖析参究者的心理转化作用,而提出了独创的见解。这即是话头逼拶的作用力,会逼得内心呈现一片不知道、不清楚、不明白的胶着情境,而自然激起非要把它弄清楚,搞明白的力量,却又弄不清楚,搞不明白,而疑着究竟是个甚么,这股疑的力量就是疑念。疑念强了,凝聚成疑情;疑情重了,会滚动凝结成疑团。这是所有开悟者,所共同经历过的体验。

宗杲把历代祖师参究开悟的心路历程和变化剖析出来,并清楚告诉我们,参究的过程必定会起疑情,一旦疑情爆破了,就真正悟了。若是参禅不曾起疑情,就说自己“悟”了,那是真正的“误”。

看话参禅的“看”

看话参禅的“看”字,假定你能像惠能一样,一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那这个“看”就是“直观”,就是把听到的这句话的本意,能直接见到内心的动念,而即刻能做到完全无所执着,生起来的念头全部都是慈悲喜舍的念。这是他直观自己的心性而体会到的,所以这个时候的“看”,可能变成一个很直观并且可以达到进去的,问题是现在我们没有这个能耐!

每个人可能都已看过、听过、读过、讲过几万遍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为什么我们的起心动念,都还常有所“住”呢?而且一有想法出来,马上就执着紧抓不放。也许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常常一个想法起来之后,就原地踏步紧抓不放,重复咀嚼钻牛角尖而没办法跳出来!

这个“看话参禅”的“看”是甚么? 以前的禅宗祖师们与徒弟之间,师父为了帮助行者能够“归而求之”的往内直观(往内心深处直观),平日师徒对话中,师父会丢出一个“话题”或一个“主题”,让徒弟一接收到这个主题或话题,即刻能把攀缘的心全部放下,往自己内心深处回头过来探究,那就是看“话题或话头”。

所以这个“看”,就是你不能直观的时候,自己或者师父来帮助你,把往外攀缘的心即刻拉回来,归而求之,往自己内心深处行深、深行地探究下去,这个“看”就是这个功能。

行者们一次看,看不清楚,两次看,也看不清楚!南宋的大慧宗杲禅师,就把这个“公案”拈出来,作为行者的话题,让行者来看话题。

这时候的“看”有几重含意。“看”同时包括了提问、有觑、有追,简言提、觑、追。“看”很明显的,就是往内心看,不管它包括了提觑追,就是直往内心看,也就是用“看”天罗地网般的,网住我们的心。

不管在提问话头之前、之中、之后,你都必须同时具备了觑观的能力。否则怎能知道自己在起心动念,怎知自己习气来了?

观,是拉开距离

“觑”就包括了观,通常止观的“观”,观,应该是拉开距离。何谓“拉开距离”?

譬如我们有所“住”,一个念头起来了,一执着它,这时的心,已被念头网住,那就没距离了。所以这个“看”和“觑”,应该是“观”,就是拉开距离。能看的心跟所看的物要拉开距离,拉开距离才不会陷入“所看”的陷阱。

但是参禅里的“觑”,比观讲得更清楚。“觑”照字面说,就是躲在远远的一旁看着。古时候就有“北寇觑边”一词。史载,古代北方边境常有盗贼,躲在边境偷偷地看着有没有官兵来巡逻。没有的话,他就过边境行抢;有官兵来巡逻,他就躲起来。这“觑”就是躲在一旁偷偷看。

观就是拉开距离,所以躲在一边远远的偷偷的看,是不是也是拉开距离?所以这个拉开距离很重要。

拉开距离就是当你发现被一个念头或想法绑住时,即刻提问“是谁?”就等于心被这个想法绑住能即刻跳出来,找出这个能看或能想的人究竟是谁?像坐在高空飞行的飞机里的人,搭降落伞般离开妄念飞机,安全降落到地面,也就是说从妄念里跳脱出来,这就是拉开了距离。

所以这个觑是“看”的整个的重心。但是这样看还不够,因为觑跟一般的止观方法都一样有观,观就是觑,觑也就是观。但是禅宗为什么不用观而用觑?用看而不用观?其用意里有别于观和看的范围,包括比较广,不能单以字面来解释它。

不管修任何法门都一定要有观。参禅一定要先有觑,而这个觑里并不是有先、有中、有后,而是从头至尾都必须要有“觑”,这样行者才知道内心世界发生什么动静,才来得及赶快回头提问或者同时提问。

现在的这个提问也是一个作意,例如发现念头起来,就提问是谁!是谁起这个念头?是谁这么想?这是不是一种作意?其他法门,譬如观呼吸,刚开始要不要作意?留意地看着呼吸的进出,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作意?所以任何修行法门,在开始时几乎都有作意。

参禅的提问和看,“看”里面把它分成提、觑、追。提,本身就类似观呼吸,类似其他修法的一个作意。例如藏传的观根本上师,观根本上师要做观,开始本来“没有”现在要作观,是不是也要一个作意?虽然是作意,但是参禅却跟它们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作意是去观,我们参禅的作意却是因为先有觑,觑了之后才作意提,所以这个觑,走在前面,觑了以后,再作意。

作意当中要不要继续觑?当然要。假定没觑,你怎知自己已从妄念的七四七飞机上跳下来?或还坐在里面,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

有了觑,因为有提、有问,这样提虽然作意,但它含有“问”,其他的止观法门则没有问,没有问就不会有继续要把它看清楚的力量,也没有要继续要把它探究清楚的力量!

看话头的“看”是有提问的“问”,因为有问就表示你看不清楚,所以才要问。问了,你继续看!还是不清楚!所以你就会离开心意识,产生一股非要把它弄清楚的力量。但是你又弄不清楚!会不会疑着?会!

因为看话头的方法有“问”,因此就有探究。有探究和疑的力量,这个探究跟疑的力量,是其他任何止观法门所没有的,没有这个作用力。所以参禅、看话头跟其他止观法门,有很大的区别就在这个地方。

参禅是由问,问了以后你会疑,疑着那究竟是甚么?在问跟疑当中,一定会有一股探究的力量(非要把它弄清楚不可的力量),这股力量就会使你的“疑情”愈来愈强愈重。

透过这个疑情滚动探究的力量,让我们能够层层的穿透,行深穿透幻化的表象,而往内心深处愈行愈深,最后能够行深到无明的窠臼里,直接在深处去作工夫,这是一般止观法门所没有的。

一般止观法门,往往一观粗糙的妄念没有之后,马上进入轻安。进入轻安,人很奇怪! 只要觉得很轻安以后,心力就提不起来了!

心力一旦提不起来,就像你坐在家里,甚么事都不做,眼睛闭着,甚么也不想!胡里胡涂地坐到最后,一点心力都没有!凉风一吹就睡着了!同样的,轻安就类似这样,会让你的心力就停顿在那边而没办法提升起来。但是看话参禅,因为有探究的力量,它是层层穿透。你以为穿透了!其实还有像毛玻璃,透明清玻璃的东西来挡住你的前途,让你觉得前途茫茫。人很奇怪!因为有这个前途茫茫挡住你,反而会跳脱心意识的束缚,而产生一股非要把它弄清楚的力量,这就是一股穿透的力量、一个行深的探究的力量。

所以“看”包括了提、问、觑、追,因为看不清楚,你就会追究它,愈追究让你愈看愈不清楚,愈探究愈迷茫。这时力量才会自然产生出来。这就是佛法讲的“逆增上”的力量。假定你都在顺境当中,哪里会有所作为?一辈子也不会有甚么大作为。所以说,顺境反而是障碍修行的,有些逆境反而是好的。所以说,逆增上就必须要有逆境,这样才会触动你跳脱离心意识并且不必做意,就自然产生一股往上提升的力量,参禅就是具备了这种特性。

为什么参到最后,自然会跳脱心意识的束缚,而完全离心意识来参究?但其他禅法几乎是非常困难!要跳脱到离心意识,必须要有止观的观产生极致的功能,发出了“照”,这时才有可能离心意识,否则很难的。

所以这个“看”到现在为止,我们不能直观,这时只好就“提问、觑、追”。因此这个“看”就不能以字面上来解释为一般眼睛的看。它包含了有心力在提觑追,提问、觑、追。这时全部作用都在心力上。所以第一步提问的提,是有一点作意,到最后全部都离开了这个作意。这时完全不是靠六根门头能够去感受得到的,而是用心力的。所以这个看不是用肉眼来看的。

眼能看得有多少? 以《金刚经》来讲就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种眼睛可以看。肉眼是最糟糕的,因为肉眼只能看外面,眼睛不能听声音,耳朵不能看东西!因为我们的六根门头它的功能是有侷限的。不能看自己,只能看外面。

只看外面一定会生攀缘心。所以这个“看”绝对不是用肉眼来看的。

那用天眼够看不够看?天眼却只能够看别人,不能够看自己,所以天眼也不包含在这个看的里面。既然肉眼看不对,天眼也不对,那就只剩下慧眼、法眼和佛眼了。

我们说看话头,每次打坐一参是谁!有很多人坐着是谁?是谁?是谁?好像一直挣扎要用肉眼看!所以脖子愈伸愈长!因为闭着眼睛甚么也看不到,就一直挣扎要看,好像脖子伸得长长的等人家来砍的样子!这就是因为他没抓到看的诀窍,而试着要用肉眼来看,那就会集中精神。譬如我们要集中精神看的时候,会不会先憋气,然后眼睛瞇起来,让瞳孔焦距集中,就比较容易看,就像我们穿针线一样,针孔很小,通常我们看不到,所以就必须睁着眼,聚焦、绷紧、停止呼吸,突然间焦距拉开,针孔就会变大,就穿过去了。

冥想看字远比练习闭门造车更深刻

参禅的时候不少人因为没抓到看的诀窍,而一直习惯的用眼睛集中精神来看来参究,所以才会搞得紧张兮兮,非常累,就是这个原因。

谈到天眼只能看别人不能看自己,所以这里的看,就应该摒除肉眼跟天眼来看。佛眼呢?我看是太高了!因为我们连修都还没修,连成佛都还没,哪会有佛眼!这时练习就是要开展自己的慧眼和法眼。

慧眼和法眼

慧眼和法眼又是甚么呢?慧眼,譬如说,一个想法来了,心就全部陷入这个想法的陷阱里,胶着在里面,这时处在黑暗中,你是看不到黑暗的,自己处在臭室里永远闻不到臭味的。所以心摆在这个地方,这时你就没有拉开距离的慧眼。慧眼就是必须能看的心,跟所看的物拉开距离。也就是我们说的觑,能够躲在一旁偷偷地看,那就是拉开距离,你的慧眼就愈滋长。为什么叫慧眼?因为你能够穿透它,不被它限制,也不被它绑住。所以发现念头(想法)一生起来,马上就提问,是谁?拉回来,这个叫做“行深”。

所以说我们提问话头,其实就是在实践力行心经的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谈到这里,我们先想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度一切苦厄?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照见五蕴皆空。而为什么不能照见五蕴皆空?因为五蕴的结构我们只是看到了这个完整的这个我而已,却没看到构成这个我的色受想行识,把它分解掉!

有甚么办法分解它?首先必须拉开距离,处在很远很高的地方,愈拉愈远,你就能够看得愈深入。只要你能拉开五蕴的距离,你就不会把被构成的结构当成一个实体。换句话说,只要你能够实际的,拉得愈远,你就愈能穿透它的结构。受想形识一样一样地把它穿透再穿透。穿透以后就有照的力量。为什么我们没有照? 就是因为没有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是甚么?就是我们的慧眼。慧眼就是有一种穿透的能力,而且是拉开距离,远远的穿透它,不被它束缚住,这个就是慧眼。

为什么我们没有慧眼?没有产生般若智慧?那是因为没有行深!

没有行深就是你没有拉开距离!譬如现在有一个想法出来,心被这个想法绑住,我要如何行深穿透它?当我提问是谁!拉回来!拉回来!这个想法的距离,跟我的心能看的距离就拉远了。拉远就叫穿透,叫行深。

拉回来,就像撑开云雾般遮住的杂念与妄想!穿透过了!不被他挡住就是行深。

所以一个简单的提问参话头,就是在进行实践力行行深的工作。一次次的拨开如云雾般的杂念与妄想,般若智慧就愈来愈开展,就愈能够看到它的真相。

举个例子,我们的慧眼就像雾灯,开车到山区起了大雾,用一般的灯光会折射回来,看不到前面的路况,这就像我们的肉眼。慧眼就像车灯改用一种有穿透力的黄色雾灯,我们的妄念有如云雾,但不会被它挡住折射回来,因为有穿透能力(雾灯)能穿透过去,所以就不会被云雾般的杂念与妄想绑住,不会执住在这个地方。能够完全无所住的穿透它,这就是已经开启了慧眼。

所以我们单只简简单单的提起一个本参话头,就能把心中像云雾般的杂念妄想,一一拨开,一一穿透,这时你就已经行深行深,开展了你的般若智慧,开展你的慧眼了。

开展了慧眼你就样样都能穿透,无所住的穿透穿透。这时就不会被五蕴结构产生的种种妄想绑住。

我们必须了解,五蕴会产生五种妄想。譬如色蕴,身体的色蕴可以产生根本妄想,受蕴会产生虚明妄想,想蕴会产生融通妄想,行蕴会产生幽隐妄想,识蕴会产生颠倒妄想。

我们被五蕴造成的一个结构,因为它产生了这些幻化的妄念把我们围住困住。就是这个实体,现在我们就提问话头产生慧眼,把五蕴妄想产生的云雾穿透,这就是在开启慧眼。

所以基本上觑就是要有慧,接着要有法眼的能力。法眼就是心中的所有杂念妄想生灭生灭,生灭生灭间你都可以看到它的生与灭。但是有法眼时,你完全不会随着它的生灭,生灭把它连接在一起。

我们的念头就像下雨一样,一个念头是一滴雨水,因为下雨,雨水落下的速度很快,我们就以为下雨是一直线的连续。我们的念头本来是一个生灭,一个生灭,一个生灭一直过去,但因速度太快,我们就以为它是一个连续性。我们误以为念头是连续性,才觉得有时间的流动。有时间的流动,心里空间就缩小,完全在流动上面。所以觉得生命是实存的。

法眼就是了知它是生灭生灭。但是这个法眼只看住这个生灭到生灭中间的空档,即可以完全了知所有的念头,五蕴所产生的妄念都是生灭生灭相。你是站在它背后的空档来看它的生灭,而不是被它的生灭牵着鼻子走。慧眼与法眼最大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

当然慧眼与法眼开启了,佛眼就会出现了。第七末那识被断了,阿赖耶识种子被清静了,佛眼就开展出来。开展出来,五眼就全部都可以用。但当五眼都可用时,你是以慧眼与法眼佛眼作基础,借用眼耳鼻舌身意去看去听而已。这时看听都成为看只是看,听只是听,他就完全变成一种成所作智的做法。

所以一定要弄清楚这里的“看”,开了慧眼与法眼,甚至开启了佛眼,就让他都全用出来。

究竟要怎么行深呢

所谓的行深,愈来愈提问愈行深。六祖讲佛法不离世间法,参禅连百丈山的白头翁都会参。照镜子都不死心的一直照,一直照,是谁!是谁! 是谁!连狗看到影子都会是谁!是谁!看不清楚,还抬头看看!人容易忘掉这个本能,但是这些动物要探究清楚的本能却比人类厉害。

佛法不离世间法,诸佛菩萨非常慈悲,他会化现为万物大地,有情无情来展现引导你如何进入佛法。

究竟要怎么行深呢?大家看过农夫犁田吗?把犁深深地犁到土里,就是要你提问是谁!第一耙就要把它逼深!是谁?粗糙的杂念妄想都不见了!参禅也一样,一开始参禅,一定要握紧拳头,咬紧牙关,打直脊椎,很迫切的忿忿不平地提问!就是这一耙,提问,是谁?这样你才有可能一下子就穿透粗糙的妄念。这个就是犁深。

犁深了以后,就不需要一直用力。只要你第一耙犁得深,之后只要把好犁的把手,牛一直往前慢慢拉,慢慢拉,自然就会深深犁。

也就是说,把犁深深地犁到土里,保持深深犁的状态,所以这个迫切心,就是第一耙要把它犁深,犁深了以后你就可以轻松地掌握这个诀窍,在深深的地方耕耘。因为粗糙妄念已经不起来,所作的工夫,完全都潜伏在第七末那识跟第六识的地方。因为第一耙的犁深,已经可以截断第六识去摄取前五识跟第六识的同时俱生。你犁得深, 第六识就不会进一步的做分别了。虽然还是会俱生,但分别的动作就被你切断了,这时你就完全在六七八(识)作工夫,而在六七八(识)作工夫就是深深的犁!

参禅提问本参话头,基本上就是在实践力行《心经》的第一句话“行深”,以行深来开启自己的慧眼与法眼的一个工夫。有了慧眼与法眼就等于可以达到《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所以念头起来,一提问话头,就无所住。

诸佛现全身

所有的修行法门,都是在停歇心理时间的流动及扩大心理空间。只要心理时间停止,流动成了永恒,而心理空间扩大到无限大,就证道成道了。

念头生灭相:心中,将生未生的念头是未来;念头生起是现在;已生的念头灭了是过去。念头的流动就是变异,变异就是念头从未生到已生,从已生到消失,这种变异就成了念头的生灭相。

心理时间流动:念头生灭相续的循环,在心中构成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变迁。这种变迁就是心理时间的流动。

心理空间紧缩:心理时间有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流动,就会占据心理空间。心理空间一旦被念头占据,就会执取执着。一执着,心理空间就紧缩,心就被拘执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而更加执着。

执着生压力:一有执着,就产生往内压迫的压力;一有压力,就引生内在能量反弹的内张力。压力与内张力的互为撞击反弹拉扯,导至心理空间紧绷。一紧绷,就困在妄想执着的漩涡里,而造成苦受。

念头如瀑布:凡夫的念头与妄想,如瀑布流水般相续不断,造成心理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循环不已。妄想一起,就占据心理空间,心理空间随之变小。妄想一起就执取,一执取就执着,一执着,心理空间即紧缩变小,产生反弹的内张力。心理空间的大小,随着妄想与执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心也就被拘执在妄想所占据的小小空间里。

妄念纷飞:心理空间的大小变化随着妄想执着的生灭而变化,因此妄念纷飞执着时,心理空间也随之变幻不停。妄想一起,一执着,心理空间就紧缩,前念灭后念起,心理空间也随之变幻。妄念纷飞生灭快,心理空间也就随着快速变幻,变变变!

敬请关注公众号—— 无量菩萨

不一样的精彩!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