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1 22:32:47来源:互联网小编
本文目录一览:
石头村航拍图 李德强摄
文:廖涛 乔阔 陈学现
南阳市南召县云阳镇铁佛寺石窝坑村(石头村),有两个金字招牌:中国传统古村落和国家级美丽乡村,徜徉在“玉兰小镇”石头村里,遗迹老旧,村景美丽,让人在怡人的风光里追寻流逝的乡村记忆。
烟火人家
沿着窄窄的乡村公路,在恣意绽放的玉兰花海里穿行,来到南召县云阳镇一个叫玉兰园的地方,一座高大巍峨的石牌坊上写着“石头村”。南来北往的车队正排成长龙,开往花木掩映的幽深山谷。
铁佛寺村因一座寺而得名。《南召县地名志》记载:“早年有铁佛寺院,建村后称‘铁佛寺’。”当地人说铁佛寺源自西汉。一个叫明智的高僧云游至此,见这里三面环山,紫气笼罩,涧溪岗岭间,隐现一尊铁佛陀法像。据说他洞悉天机,知其二百年后,将有真龙天子驾临,于是在此建寺修行,寺名乃为铁佛寺。此后,果真有光武帝刘秀逃难至此,相传在北边山沟的石板上,至今留有刘秀坐骑的马蹄印。
铁佛寺村的声名远播,是因为有一个叫石窝坑的小山村“石头村”。踏着青石铺砌的石板路进村,42座民居依山而建,保留着乡村原生态的自然淳朴。石头村盛产石材,村道旁,随处可见石磨、石碾、石磙、石盘,瓷坛子、灰瓦罐、石楼门、石院墙、石护栏……让人惊叹的是,村中的每一座房屋,不用泥巴不用白灰,从基石到屋顶,完全用当地的片石垒砌,整个村庄像一座青石城堡,任凭风吹雨打,坚固如初。
竹林茂盛,曲径通幽,河水清澈,沿河走廊上,彩绘着富有农耕生活气息的壁画,一座吱呀呀转动的老水车,小桥流水的景致如同一幅画作。
河岸两边,茂林修竹,古藤老树,浑然天成。村民王福臣家开了一间农家乐,利用本地食材地锅烹制农家菜,用骨汤熬制南召特色“凉茶”,别具风味。宽敞的庭院里,古树参天,一盆盆野兰花吐蕊绽放,一棵棵映山红含苞待放。敞开的茅草房里摆放着精心收藏的一件件老物件:独轮车、纺花车、木犁、马灯、旧收音机……王福臣家的老房子有上百年了,他说,石头屋冬暖夏凉,特别是夏天,格外凉爽,伏天也要盖被子,舒适宜居。
石桥 吴杰摄
寨上长城
石头村背靠的九里山,海拔639.1米,远远望去,巍峨雄壮。车沿着山间公路曲曲弯弯绕了半个小时,到达韩信寨。韩信寨周围皆悬崖陡壁,山顶较为平坦,中间位置坐落着10多间房舍,皆用石头垒砌而成,但每座房屋都封门闭户,空无一人。门前还有数块菜地,却无人耕种。神奇的是,山顶靠北的地方,有一口水井,水位离井口仅有2尺许,旁边还放了一根3米多长的竹竿,拿竹竿探勘水井深度,竹竿竟没有达到井底。
韩信寨上,一段石砌的城墙如巨龙一般,在山脊上蜿蜒游走,城墙最高处有5米左右,低矮处有2—3米高。墙体分外廓墙和内走廊,人们在内走廊上行走如履平地,每隔二三米都有雉堞和瞭望口,寨墙绕山顶一圈大概有4000米左右,它像一座高山上的城堡,沧桑伟岸。
在630多米高的山顶上,修建它到底有什么用途?据专家们考证,大约公元前688年,楚国人为了抵御北方秦、晋、齐、韩、魏等国的侵扰,修建了一条跨越千里的楚长城。它西起湖北的竹山县,跨越汉水辗转河南的邓州、内乡,再东北至鲁山、泌阳、方城、南召等地。整体呈一个“U”字形,而韩信寨就是楚长城的一段组成部分。
山下S331国道,就是 历史 上著名的“三鸦路”。它“北通汝洛,南控荆襄”,春秋战国以前叫“夏路”,历来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兵家必争之地。站在楚长城上,远眺北面繁华的云阳镇,那里曾是宛洛大道上的中原驿站,至今仍留存“楚王行宫”遗址,也曾是楚国的重要“边城”,当时称“武城”。楚长城修建期间,曾发生过著名的“武城会盟”事件。
鲁僖公六年(前654年)冬,蔡国国君带许国国君到武城去晋见楚成王,许国国君双手反绑,口衔玉璧,随行人员身穿丧服,抬着棺材一同前往。楚成王不解其意。谋臣逢伯告诉他,从前周武王克商,商的微子启就是这样做的,武王亲自给他解绑,接受他的玉璧,行了除凶之礼,焚烧了带去的棺材,厚礼相待后,让他回到了原处。于是,楚成王就效仿周武王的做法,让许国国君也回去了。这次会盟,不仅说明了当时的楚国实力强大,也展示了楚国国君的宽宏大度。相传,之后在这里还有两次会盟。
楚长城上,石块苔痕斑驳,山下石头村,依稀可见,这满村石头筑成的房舍,是否是楚国戍边士兵留下的 历史 痕迹?
楚长城 孙乐摄
古树参天
铁佛寺村是南召县有名的苗木花卉专业村,石头村里更是树木“王国”。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路旁空地,绿草如茵,花海如潮。小村落里,百年古树就有10多棵。村东王财岭上的一株古茶树,树龄有500年;一户农家院落里的一株古柏树,已有800年树龄,郁郁葱葱;83岁的王秀臣家门口的大黄楝树,枝叶茂盛,有100多年树龄;村外一棵500多年的柿子树,每至深秋,金黄的柿子像小灯笼一样挂满枝头,一树柿子就能摘下20多担。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村子正中那株紫藤树,树枝上挂满了祈福的红丝带,为古老的村落增添几许神秘的气息。这株600多年树龄的紫藤以国槐和皂角树为依托,藤蔓缠绕在两棵古树之间,10多条藤蔓都有碗口粗,在两树之间或跳跃腾挪,或攀扶向上,或缠绕打结,宛如群龙戏珠,让人万千感慨。
《河南日报》2020年5月15日第13版
石头村在石家庄往西大约八十公里的井陉县内,我拿着一张打印的地图,知道大方向是沿着石太公路西行,其他的只能一路走一路问了。天很冷,有雾,不浓却也迟迟不肯散去。朋友借了一辆面包车代步,我们一行四人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行至半路,下车问路。路边有大圆铁桶烤卖焦黄的烧饼,不大,方方鼓鼓的,沾满了芝麻,很诱人。开始还推托吃过早点,等咬了一口之后就再无二话,埋头痛吃了。车到井陉,有路标指点着石头村的方向,几个人的眼睛都盯着路边,生怕错过了标记,走错了路。就那么走走停停,到了一个丁字路口,路边有人袖着手晒太阳,问:“于家村咋走啊?”那人扬扬下巴,顺着这路下去就是了。于是我们的小车偏离公路,拐入乡间小道。路边上几个工人拿着大大的字模在墙上刷广告,白墙上亮蓝亮蓝的那种。路不平,小车左摇右晃。地上全是白色,不是雪,是石灰。明朝政治家于谦的后人避祸,其长孙于有道迁居此地,开荒种田,渐成村落,就是这于家村,迄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因为村中的房屋建筑、日常用具全都是石头的,所以就得了石头村的名字。看到地上的石灰,想起于谦借物明志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混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x0dx0ax0dx0a车行,两边有农田,现在是歇冬的时候,满眼荒荒的,有收割剩下的玉米秸横七竖八地长着,开春,这里就会是绿油油的了。遇到路口我们就停下,前后看着可有路过的人给我们指指路。后来碰到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一问,竟然就是于家村的,正好,跟着走吧。等到看到前面有一个高高的石门洞,小伙子说,就是那里,然后一溜烟,超过我们,进村了。 x0dx0ax0dx0a来之前就听说,这地方是不到村口不见村。果然。进村就是下坡路,那村子是躲在山窝里的。走不远,左手有牌子指示售票处的方向,看看四周无人,索性先逛逛再说。 x0dx0ax0dx0a清凉阁: x0dx0ax0dx0a清凉阁在村子的东边,样子很像北京的前门楼子,当然要小得多,上面两层是阁楼,歇山顶,飞檐翘角的,下面则是个石头门洞,走进去,抬头,头顶上的石砖上有碑记,纪录清凉阁的建筑过程。整个楼阁全部由大块的巨石垒成,甚至一块石头就是一根柱,一块石头就是一堵墙。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据石碑记载这清凉阁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于家先人于喜春凭一人之力,历时十六年建成。整个楼阁也没有地基,真是不可思议啊。阁中供奉很多神像:观音祠、三皇庙、三义堂、阎王殿、上层还有玉皇顶,这么多不同的神像统统放在一个阁里,不知道神仙们闲时闹不闹矛盾呢。 x0dx0ax0dx0a清凉阁的对面有个破屋子,正猜那是做什么用的,没个人气。走到近前才发现是薄木板搭的,外面糊了带石纹的纸,远远看着像是石头的。那是拍电影留下的布景,这村子前前后后当了好几个电影的外景地,村民们得空就在电影里客串群众演员。 x0dx0ax0dx0a歌台: x0dx0ax0dx0a歌台就是戏台。歌台应该是南方的叫法,这可能和于谦祖籍钱塘有关吧。于家村不大,三、四百户人家,但村中竟然有6座戏楼,可以想见这里文化生活的丰富。村中有剧团,还有高跷、拉花等民间艺术团体,逢年过节的时候,各种节目齐出动,那热闹劲可不是城里比得了的。村口的小学校广场上有个大大的戏台子,平日里干部们讲个话,说个事,村民集会都在这里,要是演节目,场面也大得多。那些老戏楼大多已经废弃不用,成了孩子们玩耍的乐园,上下攀爬嬉闹,高兴了小伙伴们自己也唱上一出,有啥不可呢? x0dx0ax0dx0a四合楼院 x0dx0ax0dx0a石头村的民居也很有特色,有瓦房,有窑洞,还有瓦房窑洞混建的。村中有两处四合楼院,外面看着是楼,屋里看这却象窑洞:屋顶是高高拱起的,用巨大的条石搭建,没有房梁,体现了很高的建筑工艺。院中的东西厢房原为居室和小姐楼,南房为迎客厅,现在已经分由几家居住着,只能由这规模、布局想见当初的繁华了。 x0dx0ax0dx0a青石路 x0dx0ax0dx0a石头村的路当然也是石头铺的,大大小小的青石,经年累月被踩得异常光滑,这样的路,总让我想起江南。村中的路称谓很有规矩,东西称街,南北为巷,不通的是胡同,其他狭窄的则通叫做夹道。全村有6街7巷18胡同12夹道,整个村子布局严禁。站在路上看看路名,大致的方位就知道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自己会迷路,天生的路盲啊。 x0dx0ax0dx0a于氏宗祠 x0dx0ax0dx0a宗祠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从于谦长孙读来此地到现在,于氏已经繁衍了二十六代,所谓落地生根,根深叶茂了。村中95%的人家姓于,其余的大多为康姓,据说于谦有一个康姓义弟,看来这就是渊源了。宗祠中有棵古柏,枝叶繁茂,树干旋扭而上,被称作旋柏或龙柏。这柏树的另一个奇处是它的叶子,一般柏树叶子苦涩,而这树的叶子冲泡则有茶香,所以又被称作茶柏了。我们来的不是季节,要不然真想尝尝看茶柏的滋味呢。 x0dx0ax0dx0a南山 x0dx0ax0dx0a和售票处联系好,就在村民家吃饭。主人家正在煮面,问我们想吃什么。吃什么?就面吧。白面红薯面?红薯面。纯粹是因为新鲜,说实话并不好吃,并且我可怜的胃还不争气地胃酸。主人家看来不是第一次接待游客就餐了,家中有菜单,你可以点一些柴鸡蛋,渍酸菜之类的乡间风味,味道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x0dx0ax0dx0a和主人聊得高兴,他便提起南山。南山上有啥?青山洞?好玩吗?好玩着咧!于是决定去南山。咋去呀?坐车去!哪个车呀?我家的车,就在门口。兴冲冲地放下碗筷往外走,主人说,自己拿着小板凳!嗯,怎么回事?出来就知道了,原来那车,是三轮的,后面有个车斗,我们就要坐在车斗里。刚才在屋里还在打趣,说要坐副驾驶的位置,呵呵,根本就没有驾驶室,全部露天。主人说,这叫“三马子”。 x0dx0ax0dx0a于是坐着三马子上山,坑坑洼洼的路,狂颠!还一路上上下下的,几个人又笑又叫,还要担心会不会翻车。司机看起来很老到,任凭我们怎么叫,就是笑。好容易下了车,往山上走。真到了那青山洞,倒没觉得怎样好。洞口像个庙,也有个神像供着,接香火。这洞没人走到底,有多深谁也不知道。 x0dx0ax0dx0a这个季节的山真没什么可看的,一片凋零景象,灰突突的。旁边有梯田,沿着山坡,一层层错落而上,大块的石头垒的坝墙,开春种上庄稼,应该挺好看的。脚底下软软的,是草,还有落叶——黄栌的落叶。那落叶竟然可以铺陈得如此之厚,想来秋天一定会满山红遍啊。心理开始盘算着秋天来看红叶,肯定好美。 x0dx0ax0dx0a坐三马子下山的时候又是一路的狂叫,进村的时候,村民看着我们笑,他们肯定觉得这些城里人挺逗,这不是找罪受吗。三马子真的不舒服,我再来看红叶的时候,就走上山去,一路看景,多好。 x0dx0ax0dx0a离开石头村的时候已是黄昏,村民们忙着起火做饭。老人坐在石阶上,身后是石头垒的墙,橘红的阳光打上去,暖暖的色彩。碰到了查过我们门票的大爷,和他打着招呼:回家了啊, 您!大爷冲我们挥挥手,走啦。 x0dx0ax0dx0a附录 x0dx0ax0dx0a1:十大石头景观: x0dx0ax0dx0a石头古村落、石头古街道、石头古楼阁、石头古窑洞、石头井窖池、石头古桥梁、石头古庙宇、石头古碑碣、石头古兵寨、石头博物馆 x0dx0ax0dx0a2、十大奇观: x0dx0ax0dx0a不到村口不见村,巨石搭券风动匾。乱石铺锦七华里,一面房顶两个檐。天然石头小广场,每户超过井两眼。旋柏龙柏和茶柏,荆条木柱粗若磐。油荆栌树无底洞,石博馆内更稀奇。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特别喜爱石头建筑。前不久,有两位热心的朋友告诉我,东猫岔有很多旧石屋,让我抽时间过去看看。
初次听说这个名字,我在想,该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如此地吸引人,我不由得对它产生了好奇,想要一睹它的容貌。
休息日的早上,我骑车穿过喧嚣的大街,来到闫河红绿灯继续北上,一条宽阔的柏油路穿村而过,村里的房舍很整齐,有村民坐在路边聊天,门前地上种着开满鲜花的植物。
我喜欢一个人来到郊外,寻觅那片刻的宁静,静静地听歌,静静地看景,静静地发呆,静静地陶醉,尽情享受大自然给予我的快乐。
不知不觉,又一次来到这里。心情好,处处都是风景,路边的小树好清新、好可爱、好治愈。
东猫岔,是焦作市上白作乡洪河村下面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影视大道闫河村红绿灯向北约5公里处的大山里。
看到猫岔民俗村的路标指示牌左转,一股刺鼻农村特有的气味迎面扑来,虽然气味难闻,但有种莫名的亲切感,有种久违的家乡味道。
短短2公里的路程,我足足走了半小时,沿路的景色实在太美,路边有鲜艳的野花,有青翠的小草,偶尔还有几株挺立的绿树,特别是山谷中金灿灿的麦田,让我几次想走,却又欲罢不能。
进到村里之后,眼前的一切彻底颠覆了我的想象,本以为只有几户人家的小荒村,不但住有人,景色还如此的诱人。
沿着村中小路慢慢骑行,在想近距离看风景时,我嫌弃小电车束缚我的自由,就把它停放在路边,一个人向前走了。
刚走几步,偶遇两男两女四位驴友,他们和我一样也是闲逛的,他们原本是想从东猫岔去窄门,当走到村头问过村民没有路可走时,他们不得不原路折返回来。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田园梦,石头王国是对东猫岔最好的诠释。村落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石头,满目的石头房,石板路,石凳,石梯等。
村里的房子大都依山势地形而建,散步随意,没有一致朝向,仿佛没有路,但随处又都是路,走在其中,宛如迷宫一样,想要出去非常不容易。
少了小电车的束缚,我随意走,随意逛,随意拍,来到那些院子里长满荒草的废弃房舍,尽管我对它充满好奇,却不敢走近去,只能远距离拍张照片匆匆离去。
远远地听见说话声,我循声来到女主人的家门前,阿姨很热情,很好客,很健谈,还带我去她的家里参观。
她家至今住的还是窑洞,是祖辈留下来的,一共有三孔,一孔用来住人,一孔用来做厨房,另外一孔用来放杂物。
外面分别还有两座院落,出门右转葡萄架右侧的房子,保存的完好无损,很漂亮!在征得阿姨同意的情况下,我为她拍了一张照片。
葡萄架左转的院子,有一座房顶已坍塌,我问起修缮的事情,阿姨说,政府不准私自在现有的宅基地上新建和翻盖房屋,说是要把这里打造成民俗村。
我恍然大悟,突然明白来时看到的路标指示牌猫岔民俗村的含义。
阿姨还给我介绍了她家的宝贝,听得出来她很幸福,嫁了一个心灵手巧的好老公,她又带我看了他亲手做的石凳,木凳(树根木凳)等。
真羡慕那些住在城里老家还有房子的人,他们即能享受城里的繁华生活,还可以体验乡村的田园乐趣,比如阿姨的儿女们。
这里离市区很近,却少有人知道,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这里实在太有吸引力了,这里比城市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喧嚣;多了一份原始,少了一份繁华。
眼看快晌午了,若不是我赶着回去,真想继续留在这里,随意找个地方,坐在那里静静地发呆。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同样喜欢大自然,喜欢石头建筑,不防忙里偷闲,来此享受片刻的宁静吧。
行车路线:
影视大道——龙寺村——洪河村——猫岔村
喜欢徒步、骑行、旅行,欢迎关注我,为你分享旅行游记、攻略以及生活随笔。 如果你也在焦作,你也爱户外,可以一起结伴出游,(微信搜索:薰衣草小舍)关注我。
南召石头村该景点免收门票,免费参观,石头村位于河南省南召县的伏牛山下,距离省会郑州约350公里,距离南阳约70公里。根据历史记载,石头村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前几年还曾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其进入石头村参观时免费的,是不需要门票的
石头村
云南省玉溪市的通海(县)我去过很多次,也跑过很多的村子,但从来没有人向我介绍过这个小村。村子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名字,很简单,就是石头村。这个小村据说已有几百年的 历史 ,但没有关于它的任何记载,也无人能说清楚这个村的故事,似乎村里也没有出过什么显赫的人物,在通海这个国家级的 历史 文化大县显然没有什么名气。
村旁有条江叫猊江,它流过玉溪市区、峨山县城,又流到这里,穿过这片大山以后,在通海县的高大乡汇入曲江,之后在华宁县再进入南盘江。江的对面应该是石屏县,视线之处也是沉沉的大山,人烟稀少。而石头村就在猊江的边上,大山的夹缝之中。
石头村隶属于九街镇水塘村委会。位于九街镇西南边,距离九街镇29公里。通往石头村的公路很狭窄,会车时总有一方不得不停下来等待。公路旁的是新村,一位大姐指指不远处的山坡上的树林,让我们走路上去。还说,最近有好几拨人来过。
穿过新村,很快就走上了一条红砂石的“古道”,阳光透过树丛洒下来,斑驳迷离。这条狭窄的山间小道,是曾经的村庄和外界的唯一通道。厚厚的杂草,一层一层,踩在上面,软软的。村口几棵苍劲的大榕树,板根深深扎入红砂石的石墙,有几分吴哥古城的感觉。半人高的残墙,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人家,曾经有过炊烟。
村里的建筑以石头为主,路面、墙体都是用红沙石砌成,顾名思义,这应该就是石头村的由来。草渐深,没过了我们的脚面,膝盖,直到腰上,一些地方已经无法行走,如果不是草丛中伫立的建筑,很难想象曾经有人居住过。两旁的石墙,已经被青藤覆盖。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石头砌成的老房子,青藤爬满了墙,随便一拍,便是一张张美照。也许多年以前是这样的,但没有了农作的妇人,和巷尾乘凉的老人,藤蔓与杂草恣意地生长,没过石墙,没过屋顶,坍塌、破坏与毁灭,如果不是石头的强硬,石头村可能早就消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门是关着的,上面挂着一把老式生锈的铁锁,它以空旷荒凉的方式欢迎我们的光顾。推开门,再往里看,天井的漏瓦朽木循着来时的攀延伸向薄云湛蓝的天空,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解脱它多年来空虚寂寞的等待。柱础上,红砂石雕刻的“鹿鹤同春”,有些支离破碎,但它却延续着石头村人世世代代对生命的敬重,对幸福的追求。
谁会记录一个村庄的故事?谁会在乎一个山村的兴衰?在云南的大山里,石头村这样只有几十户人家居住的村子,星罗棋布、不计其数。其盛矣,无人知,其亡矣,亦无人悼。但每栋老房子的屋顶下,都曾有过鲜活的生命,都曾生活过勤劳善良的人。
(文图/大狗熊 高云鹏)
看神秘古老村落
在中国地图的豫鄂陕三省相交之地,有这样一个原始 社会 般的存在,村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村前村后是高耸入云的石头山,村民们住着石头房子,坐着石头凳子,走着石头小路,宛如童话里的世界一般。
这里就是丹江口水库西岸的淅川县盛湾镇土地岭村,据了解,当地的岩石多是均匀的分层岩,很容易撬起,取材后可直接用作建材,修筑石墙,作屋顶瓦, 还可铺路,有的用作石桌、石凳、石槽、石桥等,这样的石头房现有2500多间,有的已历经三四百年 历史 ,住起来冬暖夏凉,十分舒适。
村民介绍说,土地岭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武昌省大冶县换阴桥山下庄的胡华启老人拖家带口,把一家人迁移到河南北邑成南兴化寺地方定居(清代时土地岭属兴化寺管辖),因地取材建造起了石板房,发展为石头村,一代代人在这里勤奋劳作、繁衍生息。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应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