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奉旨填词柳三变指的是谁 奉旨填词柳三变指的是哪位
- 2、奉旨填词柳三变所指的词人是谁?
- 3、奉旨填词柳三变指的是谁?
- 4、奉旨填词柳三变出处?
奉旨填词柳三变指的是谁 奉旨填词柳三变指的是哪位
1、旨填词柳三变指的是柳永。
2、“奉旨填词柳三变”是柳永对自身命运的一句苦涩的调侃。柳永好作艳词,于第一次科举落榜后曾作《鹤冲天·黄金榜上》一词,词中写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先传被宋仁宗所见,于是仁宗便直接剥夺了柳永考取功名的权利,导致柳永屡试不中,故有此调侃。
3、柳永原名柳三变,字景庄、耆卿,别名柳七、柳屯田等,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柳永出生官宦世家,一生致力于求取功名,但屡试不中,故而流落于烟花柳巷之中,以填词谋生。柳永的词风格婉约,善用俚词俗语,对宋词的发展拥有深远的影响,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4、婉约派是一个中国宋词界的一个重要流派,特点为内容侧重儿女风情,重视音律,语言圆润清新,风格柔婉细腻。在历史上,婉约派曾长期统治词坛,形成了婉约为词家正统的观念。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晏殊等,代表作有《雨霖铃·寒蝉凄切》、《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奉旨填词柳三变所指的词人是谁?
奉旨填词柳三变所指的词人是柳永。柳永字耆卿。崇安人。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永为举子时,纵酒行乐,留连于秦楼楚馆,与乐工歌妓过从甚密。并为他们撰写新词。
他因“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而写词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仁宗特落之,且批道:“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因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极善于铺叙。他精通音律,大量创作慢词,对词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词中大量使用俚俗言语,是以遭后人诟病。周济在其《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评其词“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又说:“耆卿乐府多,故恶滥可笑者多,使能珍重下笔,则北宋高手也。”
对其词的风格及成就,陈振孙的评价颇为中的:“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其代表作如《八声甘州》是连瞧他不起的苏轼都要点头赞叹的。至于《雨霖铃》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绝唱。
他者如《蝶恋花》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也为世所传诵。传世有《乐章集》,存词二百余首,另有诗三首。柳词在词的发展史上影响很大,不得不推为北宋大家。
奉旨填词柳三变所指的词人是柳永。柳永字耆卿。崇安人。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永为举子时,纵酒行乐,留连于秦楼楚馆,与乐工歌妓过从甚密。并为他们撰写新词。
奉旨填词柳三变指的是谁?
柳永
柳三变即是宋代词人柳永。他还有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叫柳七。我爱叫他三变,因为这名字如他人一般,简单却不粗俗,谈起来还带着点江湖气息。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这位风流才子的一生,几乎都在失意中度过。他参加数次科试,也曾满腔爱国心,也曾是鲜衣怒马少年郎,但皆是落榜。一恼之下,写了那首《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写完了,心情舒爽了,但仍留着写一份牵挂,一点小期许,希望那榜上能出现柳永二字。
可被宋仁宗听了去,于是那老头子说了,好吧,此人既留恋风月,我也莫要强求,放他去烟花柳巷,填词吧。这才是那句奉旨的由来。不知三变老兄听了后有没有悔青了肠子,估计那宋老头子也在等着他再作一首,悔当初,错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
但他只是默默地,收拾好了衣物,将卷了边泛黄的书卷摆好,推开刚刚置笔的文章,一甩云袖,抿嘴戏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官场上或许少了位字字珠玑的官员,但那风月楼底却多了位多情才子。
奉旨填词柳三变出处?
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关于:柳永奉旨填词。
宋代出了许多杰出的词人,柳永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他是宋代第一位专门写词的作家.由于他曲折放浪的生活经历,使得他的词作风格浪漫多情,通俗感人,音节响亮,充满了市民的生活情趣,其中有许多优美警句广为流传.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是福建崇安人,因为排行第七,大伙儿也叫他“柳七”.父亲柳宜饱读诗书,而且官做得很大.家庭教育的影响,使柳永把读书做官看成是人生的第一目标.大约在30岁的时候,他告别家乡到京城追求功名.谁知第一次考试就落榜了;隔了几年,第二次考试又没被录取,这回他忍不住发牢骚了,便写了一首词《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的主要意思是:考不上进士,做不成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能,我就是一个不穿朝服的官吏.那些虚浮的名声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成喝酒、唱歌、作词的生活吧!
这话本是一个失意读书人在背后发的小小牢骚,但这首牢骚词不胫(jìng)而走,传到了宫里,也传到宋仁宗的耳朵里.仁宗一听大为恼火,牢牢记住了这首词和他的作者.
隔了几年,柳三变又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等录取的名单放到了皇上面前,宋仁宗看着看着,觉得其中一个名字很熟,他问身边的太监:“这个柳三变是谁?”
太监回答:“这个柳三变就是所谓的‘白衣卿相’呀!陛下不知道呵,连西夏国的人都在说呢,有人居住、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唱柳三变的词呢!”
这话提醒了宋仁宗,他不以为然地说:“他不是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吗?那就让他去喝他的酒、填他的词吧!还要功名干什么?”说着,就把柳永的名字一笔勾掉了.
柳永在仕途上又一次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多年来在首都繁华的环境里所受到的薰陶,再加上官场向他关上了大门,使得出生优裕的柳三变从此流连往返于社会最底层,交了许多民间的朋友,包括歌妓在内.
从此,柳三变就经常自嘲是“奉旨填词”,意思是遵循皇帝的旨意在写词填曲!写词填曲还真的成了他全部生活和生命呢!
柳三变的许多词,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下层女子受压迫遭蹂躏的痛苦生活,从而得到了她们的友谊和资助;她们也因为唱了他的词而迅速走红,对他倍加爱戴.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可见他在这一时期的词作所受欢迎的程度.
词是被人唱的,而唱它的人多是社会地位很低、被人瞧不起的歌妓,过去没人专门从事词的创作.是柳三变开拓了词的领域,并使词获得了表达更为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能力.在内容上,他大胆引进了市井百姓的情调和情绪;在形式上,他创新并发展了一百多字的长调.他一生写了二百多首词,声情并茂,脍灸人口,如《醉蓬莱》、《望海潮》、《雨霖铃》、《八声甘州》等,为词的通俗性、民间性、音乐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柳永的名字是他后来改的.在做了许多风流词人以后,柳三变又回到了封建士大夫的行列中.他先是将名字改为“柳永”,使得统治者再也想不起昔日的柳三变.47岁那年他中了进士,走上了当官的道路.以后他做过县令等.他的政绩不错,民声也好,为国为民做了一些好事.
但是,柳永的词风从此以后也有了较大的改变,他写的词开始脱“俗”变“雅”起来,也有了不少歌颂皇恩和粉饰太平的词作.这时的柳永才真的“奉旨填词”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