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域西来-120-中国般若广光经\u0026朱法虎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5-06 11:26:25

Ready

【感谢】

《佛教思想史-法雨西来》课程,是根据喜马拉雅 闲者知无涯 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音频所整理的文字资料。课程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端】整理、校对提供。——【STONE的学习笔记】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20-03-03

上一课,我们讲——朱士行西行求法,他运气很好,甚至没有出中国,他就在新疆于阗成功地找到了两万五千颂般若经。我们说“没出中国”,是指今天的地图……啊,在当时,他出了中国了。

于阗国位于丝绸之路的南端,在今天塔里木盆地的南侧,就是——河田和于阗地区。于阗,是大乘佛教的理论重镇,不光“般若经”——这是中观类的啊……空宗的,是在这里找到了全本。隔了一百年,大乘教的经王——“华严经”也是在于阗找到的。

朱士行在于阗找到了这套两万五千颂般若经,而且,这套经并非梵文版……不是梵文的。具体什么文字?我们就不清楚了。经文写在桦木的树皮上,巨大的一堆树皮……印度没有纸,新疆估计也没有。根据慧皎的《高僧传》记载,一直到公元500年,这一大堆桦木树皮还保留在南昌的寺院里,就是……“般若经”取回来的原本。但是,后来去哪儿了?就不知道了……估计战乱里给烧了。你想……也能理解,树皮嘛,做成的纸,那见火就给燎着了,太易燃了。

朱士行没有回来,他让弟子把这套经书送回了长安。两万五千颂“般若经”,经文实在太大了,不可能全部翻译,所以,只翻译了第一品——相当于两万五千颂“般若经”的预言或者总纲,取名为《放光般若经》。

《放光般若经》在中国佛教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它所起到的作用超越了任何一部经典。就是……中国佛教思想的形成,就是这本《放光般若经》决定的。它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叫“放光般若”;竺法护对这同一原本也作了翻译,取名叫:光赞经。实际是一本儿经的两个译本。

在此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就是公元300年到(公元)400年这个时间……这个时间段非常重要,大家要记住……《放光般若经》所阐述的大乘佛教般若类教义……就,般若教义……什么是般若智慧,是中国人所能理解范畴里,最清楚,最全面的解释,就来自于《放光般若经》。中国士人佛教把握大乘佛教的义理都是通过两万五千颂“般若经”译出的这两个版本而来的。中国人重新理解般若思想、般若智慧,那要到中国佛教八宗共祖——鸠摩罗什出现。这之前,是这个。

鸠摩罗什,千百年难遇的一个奇才。他、玄奘、不空、真谛——中国四大译经家,他位列之首。我们“佛教通史”里讲过一次,“译经家”的课里呢,我们还会再讲一次。

鸠摩罗什,他把以前翻译的经拿来重新又都译了一遍,比如《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所有的重要的经,他全部拉开了译了一遍,系统地介绍了龙树的中观学派学说,总共翻译经、律、论九十四部。这部“般若经”鸠摩罗什老师肯定是不会放过的,对吧!这是大乘空宗的立宗经典。他天纵英才,拉开了架势,把八千颂般若和两万五千颂般若全部翻译了……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小品般若经”和“大品般若经”。

但是,鸠老师他来晚了。就我们说这个……这一百年的时间都是《放光般若经》在作指导的,等他再重译的时候,要我们重新理解般若思想的时候……对不起,你来晚了!他是公元401年来到长安的,整整晚了一百年!如果早一百年,我们中国佛学思想今天不会是这样的。中国佛教思想和中国文化,在深层地交锋与融合的一百年是公元300到400年时间,对吧!他(公元)401年才来,他可不是来晚了嘛……这儿之前,我们已经交锋融合了,在鸠摩罗什来中国之前,中国佛教的内生理论已经成型啦!你……没用啦……

法域西来-120-中国般若广光经u0026朱法虎

基于对已经译出的这些经书的学习,我们中国士人佛教中崛起了一批本土的佛教义学家……我们后面会一个一个讲,就是——中国东晋的六家七宗。他们所代表的,就是“中国般若学派”。

六家七宗,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佛教思辨学派,通过对旧译“般若经”,就是——“放光经”、“道行经”和“光赞经”的不同解释,形成了我们中国自己的,相当中国化的般若思想,即“玄学佛学”。这种……这种般若思想是玄学佛学,也可以称为:中国般若。虽然是我们中国般若,但是,它在学术上气候已成!即使鸠摩罗什带来纯粹的佛教的般若思想……对不起,也来不及了!

在后来佛教名篇《大乘大义章》一书里,就是以中国般若思想为代表的庐山慧远,与以印度般若为代表的鸠摩罗什之间的教理对抗。但是,我们从《大乘大义章》这本儿书来看,慧远大师并未落下风,就是…….我们中国般若学并未落下风。

从公元260年,朱士行西行求法,到公元401年鸠摩罗什来到长安,这中间一百四十一年。主导这一百四十年时间的佛教译经的,是第二代,就是……四位大乘译经家中最后一位,也是最大的一个译经家——竺法护。

竺法护,公元230年生于敦煌。他的家族是月氏人,它在敦煌已经生活了好几代。他跟随一个在敦煌出家的印度僧人竺高座学习。他是月氏人啊,按理论上,我们中国给他的排名应该叫“支法护”,他不应该叫竺法护……但是,因为他的师父是印度人,他随了师父的法姓儿,所以他叫:竺法护。

竺法护,他和我们前课讲过的,在东吴传教的康僧会,人物模型很像——他们都是生于中国……中华帝国的边疆。你看,一个在交趾,啊……一个在敦煌,都是边疆地区。第二,他们都非汉族,对吧!一个康居人,一个月氏人。第三,他们都受到中华文化的教育长大,即使……从小受的都是我们中国教育,移民好几代了嘛。

但,区别是什么呢?区别是——你别看这人物模型象啊,但他们区别大了!区别是——竺法护的出身可没有康僧会那么苦啊……康僧会,孤儿,交趾僧团养大的。竺法护就不一样——钟鸣鼎食,出身于富有的外籍商人家庭,锦衣玉食……不光锦衣玉食,他们家还有钱请私教!竺法护,他从小受到的就是专业级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嗯……私塾,专业级的。

光有钱不算什么,人家还有天分;有钱有天分还不算什么,更“令人发指”的是,竺法护这个人还特别勤奋!有钱、有天资、还勤奋,对吧……你不做大师,谁做大师?

竺法护据说是一个过目不忘、日诵万言的天才——除了佛教知识之外,他博览六经、涉猎百家。而且,这不是僧史在夸大其词,《晋书》里有记载——他日后在翻译《正法华经》的时候,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他拿到经书的原本,连翻译、带背诵、带讲解,几天时间就完成了。

有钱人,他是怎么学习的呢?游学。除了请家教之外,请私塾之外,人(家)还游学。竺法护年轻时代,有家族提供的充足的资金做支撑,让他在中亚地区游学。他在中亚地区游学有一个什么好处呢?学语言方便啊,你想学哪个语言,就到哪儿去就完啦……

他一边游学,一边在西域国家收集佛经……这就更有钱了!他是真金白银地去买回来。根据《汉书》记载——西域有三十六国……竺法护会三十六种语言。那,这个有点儿夸大其词,对吧……真的三十六种语言,你怎么说呀?但是,他熟悉中亚地区的主要语言,这是毫无疑问的。

在公元266年,西晋初建,竺法护就携带着他在西域收集的这大量佛经,万里东归,取道敦煌,来到长安。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