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东林寺是一座有1600多年历史的古刹,是中国重要的佛教圣地。太棒了

文章来源:互联网作者:小编发布时间:2022-06-01 16:01:33

Ready

提起庐山,人们就会想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有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人认为,庐山是因为有了这些著名的诗篇佳句才出名的,其实不然,庐山远在殷商时期就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庐山名称的由来本身就有着美丽的传说。

庐山原名叫南障山。相传,殷周之际,有一位名叫匡俗的隐士居住在山里。当年周王刚从殷商王朝手中夺取政权,急需各类贤才来辅佐治理国家,周王曾多次盛情召征匡俗出山,可是都被这位隐士婉言拒绝。后来,周王想效法当年周文王亲自到庐山求贤,他带领大队人马到匡俗的住处时,匡俗已经羽化登仙,只见到茅庐一间,匡俗不知所终。从此,人们就给这座神奇的山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庐山,又称匡庐。

其实庐山真正名声大振的时代,还是在东晋时代。这个时代的庐山,不仅寺院众多,而且是当时中国的两大佛教中心之一。所谓“南有庐山,北有长安”,就是指当时的中国两大佛门圣地。

如果要追溯这一源头,必须提到位于庐山脚下的著名寺庙——净土宗祖庭东林寺。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北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 50公里。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而东林寺的奠基人,就是1600多年前远行至此的慧远。

慧远(334—416年),俗姓贾,山西省雁门楼烦人(今山西省宁武县附近)。自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13岁时便随舅父游学,精通儒学,旁通老庄; 21岁时,与胞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听后,慧远大师悟彻真谛,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他“精思讽持,以夜续昼”,三年后即登坛说法,深得道安的赏识。当时,由于北方战乱,慧远南下襄阳、荆州、浔阳(九江古称),太元六年(381年),与先期到西林寺的师兄慧永相见,觉得这里幽雅清净,足以息心了志,遂在西林寺旁结庐而居。据史料记载,公元 386年,久慕慧远大名的地方官在西林寺东边为他建造了一座寺院,名为东林寺。慧远是东林寺第一代主持,由于他讲经与儒、道相通,明了易懂,译经论著,并与弟子建寺数十座,故四方学人纷至,朝野倾慕,有“徒众往来三千”、“慧远风流天下闻”之说。东林寺成了我国当时南方佛教的中心。

元兴元年(402年)7月28日,慧远邀集刘遗民、周续之、宗炳、雷次宗等共123人,在东林寺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结“白莲社”,开创易行道——“念佛法门”。唐初,正式形成了我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净土宗,又称莲宗。慧远被尊为净土宗之初祖,东林寺为净土宗之祖庭。

净土宗,主要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引导修行者往生极乐净土,信仰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即“西方三圣”或“弥陀三圣”,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为持诵的主要经典。主要宗旨是:信、愿、行。信,发无上菩提心;愿,发大愿,要有自利利他,饶益有情的弘愿;行,依法修行,充满诸功德。凡是修行的人,只一要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有困难时,“西方三圣”或他们的化身就会来帮你解难;临终时,会来接引你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这种简单易行的修持方法,成佛的捷径,故而得到僧众们广泛欢迎和持久的奉行。

慧远住锡东林寺弘法长达36年,他在传播佛经的过程中,开前人未有之先例,将当时本土最为流行的儒学、道学、玄学3门学问同外来佛家思想糅合在一起。自然渗透,悄然融合。经过他重新解读的佛学变得广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这就是后世所说的“佛教中国化”与“佛教社会化”。就这样,来自印度的佛教,在慧远的改造下,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元素,为佛教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慧远在东林寺圆寂,葬寺侧,塔名“下方塔”。

慧远之后,南朝梁孝元为东林寺构造重阁,庄严寺宇。隋晋王杨广为寺檀越,着力捐施,使寺院得以扩建与修复。天宝七年(750年),鉴真专程到东林寺礼拜3天后,携寺僧智恩赴日传经讲学。大中年间( 847 — 860年),江州刺史崔黯奉诏令东林寺住持正言复建,有山门、殿、阁、厢、讲台、钟鼓楼等310多间,重凿白莲池,藏书万卷,住僧百人。北宋成平元年(998年),真宗赵恒登基后,命崇文院写校《白居易文集》“包以班竹帙送寺”保存。元丰二年(1079年),神宗“尽撤律为禅”,东林寺改为“龙兴禅寺”,翌年又诏改“太平兴国禅寺”。黄龙宗二世常总应请任住持后,四方信众响应,“能者致力,巧者献工,富者输材,辩者劝施”,经数年努力,将东林寺建成厦屋千间、殿阁重重、楼塔林立、住僧数百的巨刹。但到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东林寺又遭战火所毁。淳熙年间(1174—1189),在僧秘度、宣竹等先后住持下,东林寺有所恢复,但兴盛程度并未超过前代。至元初,僧应日住持法席,多方募缘,修建寺宇,同时力弘禅净双修,重振宗纲。到元代末年,在战事之中,寺又遭重损。

明洪武六年(1373年),寺僧曾募缘修葺寺宇。万历年间(1573—1619年)初,释僧大挪倡议募缘重修寺宇。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寂光前来住持法席,入住之后,寂光守律弘净,一时名声大振。崇祯十一年(1638年),海贤住持法席。随后,其徒寂融继任寺务。师徒两人住持期间,募缘重建神运殿、弥陀殿、净业堂等。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寺僧照忍等募缘重修五如来殿,推官席教事捐俸重建。康熙五年(1666年),宗微募缘重修远公影堂,得兵巡道蔡协吉捐助而竣工。咸丰年间(1851—1861年),寺又遭战火所毁,此后,虽经寺僧多方募缘修复,但已难复旧观,仅维持香火而已。

20世纪20年代初,释僧大愚住持。1938年日军攻陷九江后,在东林寺设立医务所七年之久,寺中唐代李北海书碑被毁,铜塔殿中铜塔被拆,使寺中很多文物被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7月7 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时任江西省省长邵式平等陪同下,到寺视察,看到残寺破殿,僧寮年久失修,当即指示:“东林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破庙要修复。”此后,庐山管理局拨专款5万元,抢救东林寺文物。同年,东林寺列为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僧果一住持东林寺。果一不遗余力,率僧垦荒辟地,与民交换,相继赎、换回寺产田地数亩。又得政府拨款扶持,维修文物。至1966年初,东林寺已初具规模。“文革”时期,佛像遭砸,经籍被焚,寺院改为农药厂。

1978年,僧果一重返住持寺务,到1980年底,新建神运宝殿、护法殿,修复三笑堂、念佛堂、文殊阁、六朝松、十八高贤石刻影壁、唐经幢、唐李北海残碑、明王阳明诗碑、清康有为诗碑及聪明泉、古龙泉、振锡泉,新塑佛像8尊,明清时佛像17尊。1981年,东林寺全部移交僧人管理,恢复佛教丛林规制。1982年开始,启动东林寺全面修复重建工程,历时近1 0载,次第修复重建慧远法师塔、大雄宝殿、山门、五百罗汉堂、莲池、天王殿。 1984年5月,举行慧远法师塔院落成开光法会,日本国庐山慧远法师奉赞会代表团一行8人,专程前来参加,赠送《大正新修大藏经》一部。1987年11月,举行大雄宝殿重建落成开光法会。1991年7月,举行莲花盛会,祝贺莲池重凿,古青莲由日本回传东林寺。1992年,莲社重建完工。同年6月1日,举行“庐山东林寺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会成立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海内外百余名高僧、学者参加。同年冬,江西省佛学院在东林寺挂牌成立。到1992年底,东林寺修复重建工程基本完成。

2003年9月,释传印弟子大安法师出任代方丈,住持寺内工作,并着手筹建庐山东林大佛(原星子县隘口处),该露天弥勒大佛系亚洲最大露天铜佛像弥勒佛,占地面积近3000亩,至2015年已耗费7.8亿多元。 2004年9月,召开“纪念慧远大师诞辰1670年”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法会。2005年3月,与江西师范大学联合开办“净土宗与当代伦理”研究生班。2009年,东林寺方丈释传印出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我曾数十次到过东林寺。2021年7月2日,我同南昌市原二十五中82届二班12位同学,和江苏扬州摄影师万宏年及湖北黄石摄影师柯宏伟,驱车再次前往东林寺采风探访。

东林寺自然环境优越,在秀丽的庐山北麓,有香炉、经台、天池等数座山峰并行排列,“翠屏千仞,壁立其南”,又有一支余脉从东面延伸出去,犹如庐山之“外廓”。这支余脉其名东林山,东林寺就建在这块平地上。

东林寺前;有一小溪,流水潺潺,名曰:“虎溪”,上有石拱“虎溪桥”。此古桥是去东林寺的必经之路。相传,慧远送客不能走过虎溪桥,若过了此桥,后山上的神虎就会吼叫。一天,慧远与诗人陶渊明、简寂观道士陆修静谈儒论道走出东林寺。三人携手畅谈,乐而忘返,不知不觉地跨过了虎溪桥,山上的神虎便吼叫不止。于是三人相视大笑,慧远合十躬送。这个佳话,被后人称之为“虎溪三笑”而流传至今。

“虎溪三笑”的故事,反映了儒、释、道三家的融洽,为历代名人所欣赏。李白在《别东林寺僧》一诗中就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东林寺内的“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桥畔石虎,就出自这则传说,为古刹增添了神秘色彩。宋代石恪作《三笑图》,苏东坡作《三笑图书后》,黄庭坚作《三笑图赞》,后人于是在寺中建了“三笑堂”,一时传为佳话。 .

过了虎溪桥,前行百余米,进入“秀挹庐峰”的山门,首先展现眼前的是面积1050平方米的莲池。四周石雕莲瓣护栏,狮头立柱,池中莲花座上站立滴水观音。当年,慧远等123人在东林寺相聚,他们结“莲社”,“凿池种莲”,以莲自喻,提倡莲的品质,净化人心,弃恶扬善。这池中的白莲,古称“青华莲”,每朵莲花有130多瓣,花色洁白,丰满清香。元至治元年(1321年),曾被日本十三座净土宗寺院所引种。

在大雄宝殿后面,有护法殿、神运宝殿,其殿侧有“三笑堂”,里面有民国年间勒石的“虎溪三笑图”,三笑堂前有“出木池”,而神运宝殿的碍名,却与这出木池有关。相传,慧远想在东林寺内再建一大殿,正为选址和缺少木材而苦恼。一天夜里,有神人托梦告诉他:“此处幽静;足以栖佛。”第二天清晨一看,平地出现一池,一根根所需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池中运了出来,慧远便用这些木材建起了一座大殿。因木材是神人通过池水运过来的,故将新建的大殿称为“神运”,池曰:“出木”。

在三笑堂前,还有一株几人才能合抱的罗汉松,绿荫如盖,树影婆娑,虬枝盘结,苍劲挺拔。树下的石碑上刻着明闵孝庆书写的“六朝松”三个大字。相传此松为慧远亲手所植,距今已有1600多年,被称之为.“庐山第一松”。它见证了慧远当年开山的艰辛,也见证了禅宗从庐山传播渐行渐远的历史。据说,此松在东林寺遭战乱衰败时,即枯萎不振;若逢盛世复兴,则枝繁叶茂。

神运宝殿后的竹林旁,还有一聪明泉。“聪明泉”三字系唐太宗李世民亲笔手书。以其水质洁净清澈而饮誉海内外,佛教界称为“东林圣水”。据宋陈舜俞《庐山记》载:荆州刺史殷仲堪常来东林寺拜会慧远,两人在泉边坐而论道。殷博学善辩,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慧远深为敬佩,便指泉曰:“君之辩如此泉涌矣。”后人就将这泓清泉称作“聪明泉”,并传说喝了此泉水,可以治愚,变得如殷仲堪一样聪明。唐朝诗人皮日休曾以此为题,作诗道:“一勺如琼液,将愚拟圣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

东林寺始建以来,历经1600余年而“钟磐之音不绝”。如今的东林寺,占地近2万平方米,植树200余亩,有殿堂僧舍310余间,僧侣逾千人,藏经数万卷,时称“万僧之居”。它既是中国佛教的八大道场之一,而慧远开创的东林教义更是“代表中国佛教化和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胡适先生语)。对于佛教来说,东林寺的创立“其功阙伟”,当不为虚言。今天的东林寺,依然是寺宇庄严,禅音悠远,殿字楼阁,交相辉映;佛学弟子,遍布全国;每年数十万游人香客,礼佛参观,再现了昔日净土宗祖庭的雄姿。(图片为笔者2021年7月2日拍摄)

End
复制本文链接 资讯文章为本游戏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最新录入
新软新品榜